中国军方雷达目标识别研究获重大突破

   日期:2005-06-01     来源:科技日报    评论:0    
 目前,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庄钊文教授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率领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国家某重大型号任务中一举中标3个核心技术项目,庄教授责无旁贷地担起了项目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的重担。过去10多年,庄教授已担任过国家和军队5个重大科研项目的总设计师,他与同事们一路攻难克险,在我国高科技领域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1995年6月,庄钊文教授与5名青年科技骨干请缨承担我国型号装备项目“XX系统”的攻关任务。这是一个制约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实施的核心技术瓶颈,严重困扰着我国自主导航定位系统的研制与工程实现。

  庄教授与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采用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技术方案力求突破。这一方法,国际上尚无先例,风险极大,有关部门对一所高校能否独立完成如此高难度攻关并无把握,提出前期研制风险共担,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突破,庄教授他们要承担一半的研制费用,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干还是不干?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下定决心要拿下这个制约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拦路虎”。

  从此,课题组开始了长达6年的艰苦理论探索与技术攻坚。

  6年没休过寒暑假;6年完成了一般程序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6年经历了从基础理论与建模仿真研究、原理样机研制、系统联调、正样研制与生产等8个阶段的科研攻关;6年打破了国外在这一技术方面的垄断。

  2001年11月20日,该系统顺利通过国家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而全数字快捕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成果2002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紧接着,庄钊文又主持了手持用户机的研制与生产,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上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受到了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的表彰。

  如今,卫星导航定位与应用技术已成为该院一个新兴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卫星导航技术教学科研队伍,成为这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装备研制的“国家队”。

  将雷达目标识别研究推向国际前沿

  出生在闽南侨乡的庄钊文,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较早地获得令人羡慕的博士学位。

  雷达目标识别是庄钊文攻读博士时选择的研究方向。在当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庄钊文迎难而上,紧紧盯住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探索着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前进。

  这期间,他远在美国的亲戚多次来信要他到美国工作,庄钊文一次次婉言谢绝。1989年10月,庄钊文在北京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他的论文引起了一位加拿大教授的注意,邀请他到加拿大合作研究,他没有答应。

  1999年,庄钊文得到了到美国进修的机会。学习期满,他如期回到学校,20多年艰苦的理论探索与技术研究,使他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在国内率先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电子信息处理领域,建立了以模糊检测、模糊估计及模糊分类识别为核心的模糊电子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框架。

  ———针对目标电磁散射特性,首次提出了雷达目标多极化方程和极化状态距离概念,推导出一套完整的目标“极化极点”算法和“测量等效”重要结论。

  ———将模糊集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柔性信息处理和信息融合等技术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目标识别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先后出版了4本基础理论研究专著和100多篇论文,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研究,初步建立起一套雷达目标识别的理论体系,使我国雷达目标识别研究理论走在了国际前沿。

  庄钊文没有停留在理论探索上,而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同时推进雷达目标识别研究。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迫切需求,他先后领衔承担了4项雷达目标识别与精确制导项目课题,其中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提高了我军现役雷达等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学生站在自己肩头上起飞

  随着一项项基础理论与科研课题的攻克,庄钊文先后获得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和国家实用工程技术“求是”奖,入选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近1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102篇进入SCI、EI等国际检索,还先后出版专著、教材9部。作为一名中青年科技专家,庄钊文无疑是成功的。

  在庄钊文看来,个人的成功算不了什么,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让学生超过自己才算是成功的。

  1996年,王雪松成为庄教授带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雷达极化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50年的研究仍处于徘徊局面。庄教授认为,解决目标精确识别问题,极化信息的利用是很有潜力的一个研究方向。

  有人劝王雪松,研究这一课题很难取得突破,弄不好连博士学位都拿不到。庄教授却鼓励王雪松朝这个方向努力,在雷达极化研究方面超越自己。面对导师信任的目光,王雪松默默地应承下来。

  王雪松沿着导师指出的方向,经过几年艰苦探索,在庄教授指导下,大胆突破经典电磁波的极化概念,提出了瞬态极化这一全新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从硕士到博士的5年间,王雪松与导师一起,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合作发表论文44篇,合作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关雷达极化问题的专著《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宽带极化信息处理的研究》入选“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如今,32岁的王雪松已成为雷达极化领域的青年专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李永桢也是庄教授的博士生,同样是研究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庄教授要求他敞开思维,用奇思妙想拓宽思维空间,敢于超越别人,超越导师。李永桢没有让导师失望,他将极化理论运用于电子对抗、真假目标识别,在极化信息处理方面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庄教授先后培养了50多名博士、硕士,有2人成为“全军学习成才十大标兵”,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庄教授感到欣慰,学生在许多方面已开始超越自己,在科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