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装效益高
去年7月,某国防工程建设工地施工船急需一批装备器材。保管人员打开电脑,启动“备品备件信息管理系统”,所需器材型号、种类、数量等一目了然,仅用几分钟就将所需10余吨器材清点装车。丁洪新研制的“备品备件信息管理系统”初次运用即大显身手。
大队现有各类工程船数10艘,涉及的备品配件上万种,人工清点收发配件耗时费力。丁洪新组织人员对所有配件照相、编号、登记,并连同性能、型号、数量和存放位置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3个月集体攻关,管理软件顺利诞生。
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丁洪新还向管理要效益。一次,大队承担的某航道疏浚工程通航在即,不料施工船却接二连三地“趴窝”。为此,丁洪新决定推行装备管理责任制。每艘船按级签订装备管理责任书。每一个零件都能在责任书上找到“主人”。新办法实行短短一年就“管”出了战斗力:大队船艇在航率达到100%,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
巧手改装铲石船
2003年7月,上级召开某船改装方案评审会,面对10多位船舶设计领域权威专家的轮番提问,丁洪新侃侃而谈。最后,专家评审组认定:改装方案构思巧妙,切实可行。
该船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设计建造的一种铲石船,已经停靠码头“休息”多年。丁洪新大胆设想:要把该船改装成重型抓斗船!于是,丁洪新与技术骨干吃住在船上,边研究边施工。4个多月过去了,这艘船由4立方米铲石船变成了抓斗船。经过稳性试验和海上试挖,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作业效率是原来的1.5倍。
这艘船的原设计师胡祖德听说此事,特意登上正在作业的抓斗船只参观。临别,他紧紧握着丁洪新的手说:“这艘船是我心血的结晶,是你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妙招搬走拦门礁
拦门礁,位于东海某主航道中央。由于每年这里都发生触礁或搁浅事故,有关部门曾多次下决心炸除拦门礁,但都因浪大流急而作罢。
任务摆到了丁洪新面前:要搬掉这座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拦路虎,必须在礁盘上钻1000多个爆破孔。航道狭窄,海流湍急,铁锚根本拉不住500多吨的钻探船。
丁洪新带人乘坐小艇,在风浪里近距离地对礁盘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勘察。一个晚上的苦思,他的脑海里已经构画出钻探平台的施工图纸。
这座被官兵称为“高脚屋”的施工平台,由4根定位桩和钢结构平台组成,可根据潮水高低随意起降。平台底部焊接着两排浮箱,只要在涨潮时降下平台,就能移动到预定的位置。
有了“高脚屋”,施工不再受潮水和天气的影响,仅用了300个工作日便完成了钻探施工,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原先60来米的航道拓宽到300多米,拦在宁波港门户上的“鬼门关”,如今成了通向各大洋的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