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战争的突发性、立体性和区域不确定性,使攻防界线模糊,作战方向多变,战争形态复杂,从而对武器装备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要求是:一要提高远程攻击跨区域作战能力;二要提高精确制导和精确打击能力;三要提高野战环境的适应能力;四要提高机动能力;五要提高联合作战能力;这五种能力都与雷达技术性能息息相关。军用雷达的发展方向是:加强远程警戒、精确制导、防空制导、反潜反舰的能力,真正拥有一批克敌制胜的先进装备。此外,在现代雷达威胁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四个方面:低可观察目标(隐身目标);反雷达导弹(ARM);低空和超低空智能目标突防与超高空(雷达天线盲区)突防以及先进的综合电子干扰和反干扰。为此,雷达界正在发展和开拓新的雷达技术,提高雷达性能和降低雷达在军用中的脆弱性,增强雷达生存能力。
根据国外雷达发展趋势及我国我军的状况,军用雷达技术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抗杂波干扰和电子干扰技术
为了适应低空超低空突防目标作战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雷达的抗杂波能力,全相参雷达将会淘汰非相参雷达,而成为国土防空情报网的主要选择,雷达在杂波中目标可见系数(SCV)将从非相参的20~30dB提高到40dB以上,而通常应用于机载雷达脉冲多普勒体制也将会移植到地面雷达中来,其SVC可达到60dB。预警机、气球、飞艇载雷达也是提高对抗超低空突防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国土辽阔的我国可能是比较经济和有效的手段。
随着现代高新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战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对抗是现代雷达面临的重大课题。老的常规单一的反侦察、抗干扰措施已不能满足作战需求,雷达抗干扰技术将是频率、极化、波形、提高重复周期的综合运用,超低副瓣天线、数字波束形成(DBF)、副瓣匿形、副瓣对消、时空二维联合处理技术,也将在雷达反电子干扰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反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出现对雷达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雷达防空网必须采取有效的对付措施,除采用脉冲冲击(宽带)雷达等新体制雷达外,在现有雷达的基础上,双(多)基地雷达技术,米波稀布阵雷达技术,雷达组网技术将是有效的隐身对抗手段。
3.低截获概率和诱饵技术
低截获概率雷达和诱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抗反辐射导弹(ARM)的有效措施,通过降低天线副瓣电平,采用复杂的波形、极化、频率调制和灵活的功率管理将可有效地降低雷达的截获概率,提高雷达在战场环境下的反侦察能力和生存能力。
4.相控阵技术
发展相控阵雷达,实现多功能,可以起到多部雷达的作用。具有多目标能力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一般能同时搜索1000以上目标,同时跟踪100~200个以上目标。它的波束扫描速度快,可以在几秒钟内指向预定方向;抗干扰性能好,自适应能力强;可靠性高等。因此,可以作为制导雷达、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和多目标精密跟踪雷达,例如,爱国者地空防空系统的核心就是一部相控阵雷达AN/mpa-53。当然也有缺点,包括:扫描范围有限,一般为±60°以内;结构复杂;成本高等。
5.升空平台(星载、飞艇载、气球载、机载)雷达技术
升空平台雷达的主要优点是居高临下,能超越山峰和国界的限制,监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它不仅能探测飞行中的物体及战略轰炸机、空中和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而且还可以探测地球表面的活动目标。
飞艇雷达可以执行30天以上长时间的巡逻监视任务。
星载雷达是从上方照射目标,使得受到照射的几何面积比前方照射大得多,而一般也不会在目标上部采用隐身措施,因此,将它作为目前对付隐身目标的有效手段进行研究。同时,星载雷达对解决低空防空问题也是一个新途径。研制星载雷达需要解决许多空间电子学问题,如星载大功率电源、大型星载可展开式天线、高效大功率的星载发射机(几十千瓦)、复杂的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等。
预警飞机的作用通过模拟演练和数学估算,证明配备空中预警飞机,其防空效率可提高15~30倍,并可能把拦截击落来袭目标的数量增加35~150%,而后方遭受敌机袭击的次数可减少15~55%。因此,在保持相应防空能力的情况下,配备预警飞机就可以减少地面雷达和防空截击机的数量,所以开发机载预警雷达的研制工作很重要。
6.雷达机动技术
面对日益复杂的战争环境和立体化电子侦察手段,侦察和摧毁间隔愈来愈小,雷达机动性将是提高战时雷达生存率、确保对空情报的持续有效的重要性能之一,雷达机动性可体现在雷达的架、撤时间和阵地适应性以及快速转移能力等方面。提高雷达机动性是地面雷达装备发展趋势之一。
7. 提高可靠性和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技术
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雷达全寿命周期费用是提高雷达性能价格比的重要方面。注重微电子化、ASIC器件、DSP等器件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采用SMT、MCM技术和推行模块化、系统化、组合化、硬件软化设计技术,实现遥控操作、遥控故障诊断,实现无人值守,以满足弹、星、高原、高山、海岛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054的雷达
1部H/LJQ?360型对海/低空搜索雷达(I波段),1部517A型远程对空警戒雷达(G波段),2部RM--1290型导航雷达(I波段),1部343GA型100炮火控雷达,1部341GA型37炮火控雷达(I波段),1部对空导弹火控雷达(I/J波段)。
052C的雷达
052C型舰上装备的相控阵雷达,雷达的安装方式与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相似,都是安装在舰桥四面以一定角度布置,可构成360度半球对空对海覆盖。该相控阵雷达与美国的AN/SPY-1B型主动雷达相似,采用的是模块化安装方式,而非整体式安装,这样在未来可方便地升级为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其可靠性、反应精度及目标的探测性能均超过早期使用的AN/APY-1A型雷达,接近AN/APY-1B型雷达。主桅顶部安装的圆形雷达罩装备的雷达类形为一部对空警戒雷达或对空/对海雷达。
根据国外雷达发展趋势及我国我军的状况,军用雷达技术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抗杂波干扰和电子干扰技术
为了适应低空超低空突防目标作战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雷达的抗杂波能力,全相参雷达将会淘汰非相参雷达,而成为国土防空情报网的主要选择,雷达在杂波中目标可见系数(SCV)将从非相参的20~30dB提高到40dB以上,而通常应用于机载雷达脉冲多普勒体制也将会移植到地面雷达中来,其SVC可达到60dB。预警机、气球、飞艇载雷达也是提高对抗超低空突防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国土辽阔的我国可能是比较经济和有效的手段。
随着现代高新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战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对抗是现代雷达面临的重大课题。老的常规单一的反侦察、抗干扰措施已不能满足作战需求,雷达抗干扰技术将是频率、极化、波形、提高重复周期的综合运用,超低副瓣天线、数字波束形成(DBF)、副瓣匿形、副瓣对消、时空二维联合处理技术,也将在雷达反电子干扰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反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出现对雷达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雷达防空网必须采取有效的对付措施,除采用脉冲冲击(宽带)雷达等新体制雷达外,在现有雷达的基础上,双(多)基地雷达技术,米波稀布阵雷达技术,雷达组网技术将是有效的隐身对抗手段。
3.低截获概率和诱饵技术
低截获概率雷达和诱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抗反辐射导弹(ARM)的有效措施,通过降低天线副瓣电平,采用复杂的波形、极化、频率调制和灵活的功率管理将可有效地降低雷达的截获概率,提高雷达在战场环境下的反侦察能力和生存能力。
4.相控阵技术
发展相控阵雷达,实现多功能,可以起到多部雷达的作用。具有多目标能力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一般能同时搜索1000以上目标,同时跟踪100~200个以上目标。它的波束扫描速度快,可以在几秒钟内指向预定方向;抗干扰性能好,自适应能力强;可靠性高等。因此,可以作为制导雷达、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和多目标精密跟踪雷达,例如,爱国者地空防空系统的核心就是一部相控阵雷达AN/mpa-53。当然也有缺点,包括:扫描范围有限,一般为±60°以内;结构复杂;成本高等。
5.升空平台(星载、飞艇载、气球载、机载)雷达技术
升空平台雷达的主要优点是居高临下,能超越山峰和国界的限制,监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它不仅能探测飞行中的物体及战略轰炸机、空中和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而且还可以探测地球表面的活动目标。
飞艇雷达可以执行30天以上长时间的巡逻监视任务。
星载雷达是从上方照射目标,使得受到照射的几何面积比前方照射大得多,而一般也不会在目标上部采用隐身措施,因此,将它作为目前对付隐身目标的有效手段进行研究。同时,星载雷达对解决低空防空问题也是一个新途径。研制星载雷达需要解决许多空间电子学问题,如星载大功率电源、大型星载可展开式天线、高效大功率的星载发射机(几十千瓦)、复杂的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等。
预警飞机的作用通过模拟演练和数学估算,证明配备空中预警飞机,其防空效率可提高15~30倍,并可能把拦截击落来袭目标的数量增加35~150%,而后方遭受敌机袭击的次数可减少15~55%。因此,在保持相应防空能力的情况下,配备预警飞机就可以减少地面雷达和防空截击机的数量,所以开发机载预警雷达的研制工作很重要。
6.雷达机动技术
面对日益复杂的战争环境和立体化电子侦察手段,侦察和摧毁间隔愈来愈小,雷达机动性将是提高战时雷达生存率、确保对空情报的持续有效的重要性能之一,雷达机动性可体现在雷达的架、撤时间和阵地适应性以及快速转移能力等方面。提高雷达机动性是地面雷达装备发展趋势之一。
7. 提高可靠性和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技术
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雷达全寿命周期费用是提高雷达性能价格比的重要方面。注重微电子化、ASIC器件、DSP等器件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采用SMT、MCM技术和推行模块化、系统化、组合化、硬件软化设计技术,实现遥控操作、遥控故障诊断,实现无人值守,以满足弹、星、高原、高山、海岛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054的雷达
1部H/LJQ?360型对海/低空搜索雷达(I波段),1部517A型远程对空警戒雷达(G波段),2部RM--1290型导航雷达(I波段),1部343GA型100炮火控雷达,1部341GA型37炮火控雷达(I波段),1部对空导弹火控雷达(I/J波段)。
052C的雷达
052C型舰上装备的相控阵雷达,雷达的安装方式与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相似,都是安装在舰桥四面以一定角度布置,可构成360度半球对空对海覆盖。该相控阵雷达与美国的AN/SPY-1B型主动雷达相似,采用的是模块化安装方式,而非整体式安装,这样在未来可方便地升级为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其可靠性、反应精度及目标的探测性能均超过早期使用的AN/APY-1A型雷达,接近AN/APY-1B型雷达。主桅顶部安装的圆形雷达罩装备的雷达类形为一部对空警戒雷达或对空/对海雷达。
现代级的雷达
搜索雷达:MR-750MA型"顶板"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D/E波段;3部"棕榈叶"对海搜索雷达,I波段。
火控雷达:1部"音乐台"(Monolit/Band Stand)火控雷达,控制SS-N-22反舰导弹,有效探测距离为55公里;6部MR-90型"前罩"(Orekh/Front Dome)火控雷达,F波段,控制SA-N-7舰空导弹;1部MR-184型"鸢鸣"(Kite Screech)火控雷达,H/I/K波段,控制AK-130舰炮;2部MR-123型"椴木棰"(Bass Tilt)火控雷达,H/I/K波段,控制AK-630近防炮,有效探测距离为45公里
052B的雷达
新驱上装备的雷达设备以俄制产品居多,主桅杆顶部装了一部MP-710型“顶板”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与“现代”级驱逐舰上使用的属于同型),它主要用于全舰的对空搜索任务,并为舰载防空系统进行目标搜索、跟踪。天线采用2座一维频扫单面天线背靠背形式布置,平时雷达转速为6转/分,作战时为1转/分,数据更新率为1次/2秒,对空探测距离300千米,对2平方米的目标作用距离220千米,据说该型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在舰体中后部桅杆上装有一圆球型雷达罩,内部装有何种雷达目前还不得而知,最有可能装的是对空/对海两用雷达,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新驱主桅杆只装有一部MP-701“顶板”对空搜索雷达,只具备对空功能,舰上并没有其它专用对海雷达,而其它位置安装对海雷达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有一部专用对空搜索雷达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对空对海两用雷达,既可满足对海搜索的需要,战时又可为MP-701“顶板”雷达进行低空补盲,防止遗漏空中目标(特别是中低空目标),而平时完全可以只启动该雷达,进行日常对空对海搜索及航行使用。所以,该雷达天线罩内装对空对海雷达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新驱上安装的火控雷达较多,并且多为第一次见到,型号较新。由于装备了俄制SA-N-17舰空导弹,因此在新驱机库及舰桥两侧安装的火控雷达应为俄制“前罩”火控雷达,共装有4部,每部“前罩”雷达可同时对2个目标进行跟踪,引导SA-N-17导弹进行攻击,因此全舰可同时攻击8个目标,比“现代”级上的6部雷达及可攻击12个目标要少。舰桥顶部的圆形火控雷达也十分引人注目,其外形与“现代”级上用于SS-N-22舰舰导弹的“音乐台”火控雷达几乎一模一样,不知两者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我国舰舰导弹一般都由位于主桅01平台上的343型火控雷达控制,除此之外还可对主炮进行火力控制。新驱上的同一位置上也安装有一部与343雷达类似的雷达,但外形上已有所变化,也许性能有了提高,但作用都是一样的。
581radar531式战术防空雷达
CLC-1
CLC-1近程搜索雷达,可以边行进边工作,具有很强的反杂波能力,可迅速捕捉和跟踪超低空来袭目标,并引导火炮实施有效反击。
CLC-2
CLC-2雷达是一种先进的S波段低空监视雷达,它采用了脉冲多普勒的技术,特别适用于搜索和检测低空和超低空目标。在野战状态下,它能够给8个自行火炮或近程地对空导弹系统提供空情,目标指示,威胁判断,坐标转换以及火力分配,指挥反击等。
CLC-3
CLC-3雷达采用先进的有源相控阵天线及多普勒处理技术。在防空系统中用于监视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 其完美的设计使它能在强地杂波中探测慢速飞行的飞机和悬停的直升机。
JY-9-radarv
JY-9-radar该雷达在S波段工作,是一种低空搜索雷达。可用于填补搜索空隙、机场管制和海岸防空。
JY-11
JY-11相控雷达全频道捷频功能可躲过反辐射导弹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