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在1994年以前,可以说卫星导航定位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的领域。90年代开始,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在众多领域的出色表现,加之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与诱人前景,吸引大批公司纷纷涌入这一市场。目前,以GPS为核心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已在中国走过了15年左右的历程,正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
卫星导航应用之现状
最近几年,以车载导航为核心的移动目标监控、管理与服务市场;以差分定位技术为核心的差分网建设;以个性化移动信息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导航产品市场,成为在中国卫星导航方面应用最多的和应用发展潜力最大的三个方向。就其产品形式和市场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呈现出了4大特点:
应用市场快速增长。中国卫星导航产品与服务一直呈现强劲增长的势头。据调查,卫星导航定位产品2001年市场容量约15亿元左右,到2003年市场总量约有32亿元。其中至少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不是传统的卫星导航定位产品,而是软件、系统集成等增值服务。
市场定位逐渐细化。中国卫星导航领域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上,已逐渐细分,初步出现市场定位上的差异。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提供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服务运营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综合服务;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提供产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层次分明的价值链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正走向成熟。
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是应用的关键。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深入,与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这些技术都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导航卫星系统看,目前有GPS、Glonass、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多元化卫星定位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卫星系统、各种通信网络和Internet网络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把各种资源进行恰当的整合;消化和吸收多元化跨专业技术,把各种技术无缝集成服务于用户,这是卫星导航技术更加深入应用的关键。
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导航定位产业化的重视。1995年,我国第一个关于卫星导航应用的民间组织“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正式成立。之后导航、设备等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一些其他组织也都非常关注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导航定位产业化建设。“十五”期间,中国政府将把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也着力发展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的产业化项目。这预示着规模化的市场正在启动,只有时不我待地赶紧切入才能在将来巨大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卫星导航应用之瓶颈
电子地图成为制约卫星导航应用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统一的地理信息标准,导航产品生产厂商大多使用自己开发生产的电子地图。这些电子地图一般相互不兼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制作成本高,且时间周期较长,难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的客观情况,造成地理信息难以适时颁布,这已成为卫星导航技术在各领域推广应用中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频率资源的利用极不合理。移动载体动态管理系统需要占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自建设,这些不能共享的频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由于频率使用的不合理,对民航通信和其他通信系统的正常通信造成严重干扰,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另外,在应用时还会在信息接收方面出现局部堵塞现象。
产品市场没有形成标准。在中国GPS应用设备的标准、导航软件和定位导航统一规范等,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只有发展自己的平台,才能独立自主地开创自己的信息产业。
导航定位相关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各部门、各行业各行其是,既形不成规模,也对应用不利,质量和售后维护都无法控制。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导航产品标准,独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才能把市场做大。
应用产品处于低端水平。目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在我国还主要集中在低端。而GPS系统的高精度产品应用方面总体说来在我国还非常少。这种局面对于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虽然,车载自主导航系统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最大的应用领域。中国的车载自主导航产品市场刚刚启动。但中国地域辽阔又具有巨大的潜在汽车消费市场,因此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车载自主导航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果说车载导航仪与移动监控终端还属于应用方向比较单一的产品,那么各种生活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百花齐放”必将加深中国大众对于卫星导航定位产品的市场认识。
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已逐步走向专业分工、产业价值链分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的大产业之路,并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卫星导航应用之现状
最近几年,以车载导航为核心的移动目标监控、管理与服务市场;以差分定位技术为核心的差分网建设;以个性化移动信息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导航产品市场,成为在中国卫星导航方面应用最多的和应用发展潜力最大的三个方向。就其产品形式和市场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呈现出了4大特点:
应用市场快速增长。中国卫星导航产品与服务一直呈现强劲增长的势头。据调查,卫星导航定位产品2001年市场容量约15亿元左右,到2003年市场总量约有32亿元。其中至少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不是传统的卫星导航定位产品,而是软件、系统集成等增值服务。
市场定位逐渐细化。中国卫星导航领域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上,已逐渐细分,初步出现市场定位上的差异。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提供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服务运营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综合服务;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提供产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层次分明的价值链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正走向成熟。
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是应用的关键。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深入,与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这些技术都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导航卫星系统看,目前有GPS、Glonass、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多元化卫星定位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卫星系统、各种通信网络和Internet网络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把各种资源进行恰当的整合;消化和吸收多元化跨专业技术,把各种技术无缝集成服务于用户,这是卫星导航技术更加深入应用的关键。
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导航定位产业化的重视。1995年,我国第一个关于卫星导航应用的民间组织“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正式成立。之后导航、设备等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一些其他组织也都非常关注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导航定位产业化建设。“十五”期间,中国政府将把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也着力发展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的产业化项目。这预示着规模化的市场正在启动,只有时不我待地赶紧切入才能在将来巨大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卫星导航应用之瓶颈
电子地图成为制约卫星导航应用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统一的地理信息标准,导航产品生产厂商大多使用自己开发生产的电子地图。这些电子地图一般相互不兼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制作成本高,且时间周期较长,难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的客观情况,造成地理信息难以适时颁布,这已成为卫星导航技术在各领域推广应用中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频率资源的利用极不合理。移动载体动态管理系统需要占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自建设,这些不能共享的频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由于频率使用的不合理,对民航通信和其他通信系统的正常通信造成严重干扰,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另外,在应用时还会在信息接收方面出现局部堵塞现象。
产品市场没有形成标准。在中国GPS应用设备的标准、导航软件和定位导航统一规范等,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只有发展自己的平台,才能独立自主地开创自己的信息产业。
导航定位相关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各部门、各行业各行其是,既形不成规模,也对应用不利,质量和售后维护都无法控制。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导航产品标准,独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才能把市场做大。
应用产品处于低端水平。目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在我国还主要集中在低端。而GPS系统的高精度产品应用方面总体说来在我国还非常少。这种局面对于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虽然,车载自主导航系统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最大的应用领域。中国的车载自主导航产品市场刚刚启动。但中国地域辽阔又具有巨大的潜在汽车消费市场,因此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车载自主导航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果说车载导航仪与移动监控终端还属于应用方向比较单一的产品,那么各种生活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百花齐放”必将加深中国大众对于卫星导航定位产品的市场认识。
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已逐步走向专业分工、产业价值链分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的大产业之路,并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