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间采购军工产品 中国政府促军工企业走向民间市场
-----------------------------------------------------------------
中国开始向民间采购军工产品
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28日电(记者侯志明、苑坚)中国的军工生产以往是拒绝非军工企业介入的,所有的军工产品都有军工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来完成。如今,正当中国军工企业大规模转产民品之时,一些非军工企业和民营资本也正在悄悄挺进军品领域。
随着中国民间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军品只由军工企业生产的历史已经结束,中国开始向民间采购军品及其配件。
中国政府开始酝酿从民间采购军品始于几年以前。2001年7月,在中国军方组织的一次导航定位系统终端产品招标采购中,一家名为“国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击败国内12家高校和军工研究所,一举中标。去年1月8日,四川九洲集团公司与四川大学下属的智盛公司联合参与军方组织的军用设备招标,拿走了采购金额达1.89亿元的又一个大订单。
军方向民间一次次额度不小的采购,在民间和军工界引起较大反响。一些敏感人士意识到,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军界已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打破“封闭研制、封闭生产”的旧有模式,走上了向民间采购军品之路。
中国为什么要放弃延续半个世纪的“封闭研制、封闭生产”的模式,而把眼光移向了民间?这首先源于中国军工行业体制改革和军方采购体制改革。1999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新的国防科工委,下辖11大军工集团,初步实现了军政分开和政企分开。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的军工格局,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观念陈旧、包袱沉重等问题,这使得民间企业与其竞争军品具备了相对优势。
同时,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军工行业“小核心,大协作”和“寓军于民”等指导思想,为军工界打破垄断、提高效率和民间企业进入军品领域创造了条件。军方也加紧进行军品采购体制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指定企业和研究所研制生产军品,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招标采购制,在大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也为政府节省了大笔资金。
此外,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军转民战略的实施,在中国产生了一批“民营资本+军工技术+市场灵活体制”等模式的民营企业,这类民营企业既了解军工,又熟谙市场,因此他们成为中国军品采购的首当其冲的受益者。
如今在军工界已小有名气的“国星”就是这样一家企业。1999年,成都国腾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研究所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为了应对军方组织的一次项目招标,以各自的优势相联合进行了投标,中标后立即合资成立了国星通信有限公司。这被看作是中国首家高科技民品企业进入军品领域。
“国星”公司总经理柏强介绍说:“国星投标一种军品的系列终端产品时,军方要求,投标方要在两年内把每台终端机价格从4万元降低到2.2万元。竞标的其他12家军工单位都望而却步,只有国星拿下了这个大订单。”最后,军方以最低的价格预订了理想的军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任海平称,中国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军民共用的技术,也有许多具有重大的军事应用潜力,这些技术对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加快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利用中国民用领域中取得的高科技成果、实施“民转军”战略,对于加快高新技术向部队战斗力的转化,加速实现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向民间采购军品将解决一直困扰中国军工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以往政府为增加军工研究所的科研和生产能力而投入的资金,并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国星模式”却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实现了产业化。国星利用一些军工企业闲置的设备和生产线加工自己的产品,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让处于困境的军工企业得以维持。
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史志强说,四川省共有67家企业获得了军品生产保密资格认证,其中12家是民间企业。据重庆市经委军工处处长朱军说,重庆市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现已达四五十家。
重庆市国防科工办副主任杨林说,民间企业参与军品竞争,有利于促使传统军工企业深化改革和全面走向市场,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实力,实现“寓军于民”的目标。他认为,把军工领域封闭起来,不符合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对于向民间采购军品,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祝华表示,民间高新技术参与军工生产,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防科技实力,中国政府对民间企业参与军品竞争态度很明确:鼓励、引导和规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