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转,几名工人穿梭巡视;全自动物流包装系统把刚下生产线的筒纱输送至包装车间,码垛、搬运等环节一气呵成……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助力纺织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企业期待着更深层次拥抱数字经济。为加快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切实解决基层企业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难题,提升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近日,省工信厅举办“智能制造进园区,为企服务解难题”(南通市·家用纺织品行业)活动,推动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绣花智能车间内,上演着“无线传花”、自动换色的场景;另一处的智能立体仓内,大型机器人正自动上下架、自动箱拣和托拣产品……从生产绣花到包装验布再到分拣出货等,所有环节一气呵成。
这是罗莱家纺近年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取得的成果。数据更直观:智能化全流程自动化被芯生产线可降本60%以上;16条智能悬挂生产线,让生产过程数据化、透明化、可视化,车间效率提升30%以上;应用AI技术的智能验布机,可实现产品质量在线检测,面料疵点漏验率下降30%以上……该公司技术总经理彭爱民表示,公司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智能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现拥有国际一流设备2000多台套、各类自动化生产线30余条,还纳入了立体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系统等智能物流系统。“我们正与西门子咨询团队联合打造罗莱生活智慧产业园,创建家纺行业数字化工厂标杆。”
“信息化平台正成为企业支撑。”同样“智享”到智能制造红利的还有新世嘉纺织品(南通)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陈诚介绍,公司生产车间主要采用基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全自动吊挂系统、智能物料配送系统、柔性生产管理系统、智能分拣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实现管理升级。同时,依托ERP及智能制造MES系统的大数据,上线SAP云服务系统,实现各系统间及业务环节的数据联通共享。“部门间协作由满天飞的纸质单据和电话,转为可追溯的系统单据和邮件,协作效率提升为32.5%。订单生产周期缩短了30%至40%,库存率降低24%,资金周转天数平均缩短了17天。”
“智慧纺织”破题赋能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原有ERP、MES已不能满足现有生产需求,需要进一步升级。此外,外部协作、仓储、质检等环节希望能够依托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江苏斯得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诉说了发展中的难题。
“从行业整体来看,普遍面临用工难招工难、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有待提高、能耗和环保压力大、贸易环境发生改变导致订单下降等挑战。”中国纺机协会副会长侯曦说。近期南通市工信局的一份调研报告也佐证了这些内容。“我们对市内家纺园区企业做了相关调研,发现企业主要在计划与调度、生产作业、设备管理、仓储配送、采购、安全环保六方面有整体需求。”南通市工信局装备处副处长尹峰介绍。
2020年,中国工程院曾在一份绿皮书中提到,预计2025年,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技术与装备、家用电器五个优先发展方向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江苏是纺织业大省,产业基础较好、底蕴雄厚,规模总量全国领先。有数据显示,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划分,省内93%家纺企业评估处于一级及以下,3%处于二级,2%处于三级,2%处于四级及以上。“目前,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低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执行院长张星星建议,江苏纺织行业在环保管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管控、质量追溯等方面需加快推进。
供需双侧协同发力
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新型纤维等被应用到家纺领域,有效促进了功能性、高端化等特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人们对家纺产品的功能性需求已经从传统的抗菌、防螨,转向新兴的健康、舒适、美肤、个性定制、可持续等,随着数字化场景不断拓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不断涌现,纺织业将加速迎来全新机遇期。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3-5家企业进入全球产业用纺织品第一梯队。根据《指导意见》,未来将鼓励行业一方面在供给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在应用端密切与应用领域合作,让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创新产品为国民经济各方面提供更好的助力。
“推进智能制造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省工信厅副厅长黄萍表示,企业推进智改数转可按照由点到线及面的路径,例如,通过建立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行业产业智能化步伐,同时依托院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加速推进“智慧纺织”生态圈建设。“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企业、行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