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编辑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简介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信息的过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被称为污染源监测阶段。从 60 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包括噪声污染;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手段更多,这个阶段被称作环境监测阶段。进入 70 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这个阶段被称为自动监测阶段。

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

按照监测对象,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

实施部门

政府事业部门

环保局下辖环境监测站,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有环境监测站,例如:深圳市环境监测站、北京市环境监测站。[1]

军区环境保护

军区的环境监测站,涉及到国家军事机密的环境监测由军区的环境监测站实施,例如,广州军区环境监测站。

学校科研单位

一些学校拥有实验室,并通过国家认证,开展环境监测,主要目的是教学科研,也接受一些委托性质的环境监测业务,例如: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实验室、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等。

民营环境类检测机构

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起来,随之环境监测市场不断扩大, 传统的环境监测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环境监测需求,国家逐步开放了环境监测领域,民营力量加入了进来。专业从事环境监测,且具备CMA资质,开展的项目与环境监测站几乎相同的民营监测机构已成为社会委托性质的环境监测的首选。

内容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如何落实

1.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各地要做好环境质量指标的任务分解及评价说明,把《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工程纳入地方相关规划中,确保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2.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达标验收。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启动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各省要积极组织好辖区内市级站和县级站的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争取尽早达到整体验收标准。

3.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

在现有国控监测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完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流域、地下水等重点监测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发布“十二五”国控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扩大城市空气、地表水监测覆盖范围,加强监测预警和网络管理。

4.推广卫星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

推进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环境遥感技术在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核查、内陆水体水华与近海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环境遥感技术业务化运行水平,服务环境监测管理;推动地方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

5.加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

在22 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52 个县全面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各相关省(区、市)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组织好被考核县的水、气的监测和数据填报工作,做好省级审核及抽查工作,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导基层政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6.认真开展重金属监测工作。

按照《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部署好、落实好重金属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组织开展污染源重金属自动监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重金属自动监测管理技术体系。参加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监测试点工作的地区,要从国家拨付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经费加强监测站大气汞排放手工监测的能力建设,尽早满足监测试点的工作要求。

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1]

三个阶段

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1]

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发展趋势

1.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2.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3.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0.01%)、超痕量发展;

4.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5.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机构发展管理

1.环境监测任务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一直是由环保局下辖的环境监测站实施;

2.中国加入WTO之后,环境监测(实验室等)逐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实验室成立,并开展业务;

3.最初民营环境监测机构2002年谱尼测试检测机构注册成立,最初就是先进入了环境监测领域,并逐步发展其它领域的检测;

4.与环保局下辖的环境监测站项资质能力类似的民营机构发展较快,典型代表例如:上海威正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股份有限公司等;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 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即取得“CMA”资质。所以所有环境监测机构都必须具备“CMA”资质,才可以开展相关的环境监测业务;

6.随着环境监测机构特别是民营机构的增加,国家环保部将计划切入管理,将国家事业环境监测机构和民营环境监测机构统一管理起来,《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已经呈报国务院,通过后将依此办法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

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

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基本原则

原则包括

优先检测原则、可靠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优先检测原则

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部分污染物进行检测和控制 筛选危害性大、环境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优先污染物:[1] 经过优先监测的污染物称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一般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害较大的化学物质。

要求

1、代表性

2、完整性

3、可比性

4、精密性

5、准确性

类别

监测目的监测任务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1]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 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

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

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和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预防监测)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1]

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等。

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按监测区域分类

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术语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1]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污染监测(air pollution monitoring)是指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观察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掌握其分布与扩散规律,监视大气污染源的排放和控制情况。

已确认的大气污染物有100多种,这些污染物以分子状和粒子状两种状态分布于大气中。分子状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卤代烃、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状污染物主要有降尘、总悬浮颗粒物、飘尘等。由于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在大气污染监测中应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太阳辐射强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参数的测定。大气污染监测是大气质量监测的基础。

空气质量监测(air quality monitoring)是指对一个区域内的能够代表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例如PM10、SO2和NO2进行布点监测,并由监测数据,对比环保部颁布的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分级表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过程。大气质量监测通常根据一个地区的规模、大气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源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在这一地区选定几个或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测点(大气采样点),进行规定项目的定期监测。

中国规定的空气质量必测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有条件地区可以选测其他项目,例如臭氧、一氧化碳等。此外,可根据区域大气污染的特点,选测苯并(a)芘、铅、总悬浮颗粒物、氟化物等项目。监测人员根据监测结果,对照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结论。

 
6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