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九号 - 基本简介
神舟九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第二艘飞船,早在神舟八号执行任务之前,便按照批生产模式,与神舟八号、神舟十号一起通过了生产测试。因此,在执行追踪飞行器、交会对接、提供载人环境和上行载荷等任务方面,神舟九号与神舟八号并无二致。[1]
神舟九号所面临的新突破是要攻克“人控手动”的难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手动交会对接试验。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航天发射场,通过长征二F遥九火箭发射升空。
神舟九号 - 内部结构
神九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主要职能为搭载水、食物、推进剂和实验设备,用作紧急逃生飞船(救生舱)和进行载人空间对接,神舟九号飞船将首次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神舟九号长约9米,最大直径2.8米,质量约8吨,与过去飞船相比,可靠性更高、时序更合理,故障处置余量更大,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神舟九号飞船的总装要经过上千道工序,是卫星总装工序的两到三倍。
跟踪测量系统
神舟九号前部装有微波雷达、激光测距仪,可对天宫一号进行捕获、跟踪、接近、对准,与天宫一号上的信标、应答机构构成一套完整的跟踪测量系统。
对接机械装置
神舟九号前部装有“异体同构周边”对接机构,用于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电源系统
神九飞船绕地球飞行1小时耗电只需1.8度,相当于一个功率高点的微波炉。飞行一天,“神九”只需43度。“神九”有3种电源:太阳电池帆板、镉镍蓄电池、应急电池。
电视摄像机
提供从神九上观察天宫一号的图像。
推进舱
推进舱呈圆柱形,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设备,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地面提供能源和动力。
返回舱
形似大钟,航天员可乘坐它上天和返回地面,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设有仪表显示、报警和照明设备。设有手动操作手柄及专用配套设备,必要时航天员可手动控制飞船姿态。装有可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实行软着陆。
轨道舱
呈圆桶形状,提供出舱活动需要的气阀舱功能和航天员生活舱功能,装有泄复压设备,舱外航天服存放架。
内饰及其它
综合显示屏:显示电视摄像机观测到的图像
控制手柄:主要用于航天员对神九的姿态和位置的控制。
内饰:“精装修”,每一块装饰布都比着飞船的“身量”裁出。
坐椅:坐椅根据女宇航员的身型进行了调整。
应急措施
万一发生不测,应急电源会启用。出现紧急情况,飞船返回地面需要4小时,应急电池可以确保飞船供电,以及落地后为搜集系统提供24小时供电。
另外,飞船系统设计了应急返回救生方案,一旦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地面指挥系统将无法为飞船计算精确落点,飞船将启动自动应急返回系统。届时,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这个智能管理员,发挥作用,它可以寻找落点的优选方案,实现飞船自主应急返回。
神舟九号 - 飞行乘组
飞行乘组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其中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景海鹏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将在整个乘组中发挥核心作用。刘旺被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交会对接操作岗”。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将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
神舟九号 - 特点
完成交会对接
3名航天员将首次在太空进行手动交会对接。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称,“手动对接成功率比自动对接要高,但对航天员考验更大。”
女航天员
中国将首次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女航天员感觉更敏锐,心更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比较强。
停留时间
航天员将在太空停留更长时间。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停留13天,是神舟系列飞船停留最长的一次;
实验
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后,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内进行实验操作,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