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发生7.0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该次地震成功预警,为雅安市区及成都市区分别提供了秒5秒和28秒的避险时间,预防了更大灾难的发生。下面小编就地震预警系统与大家共同讨论:
1、地震预警是翻译不准确,应该叫地震报警或地震警报
地震预警是翻译上的问题,英语为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日本叫“地震紧急速报”,因此中文应翻译为“地震报警或地震警报”,而不应翻译成“地震预警”,翻译成预警容易和预报混淆。美国在加州新建立的地震预警试验系统就叫做Shake alert,也可能是为了更准确的描述这个技术系统是个警报系统。
因此目前所谓地震预警,就是地震警报!它是在一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地震,当地的地震监测设备在测出了地震之后,发出警报:我这地震了!由于地震波的速度只有每秒几公里,相对电磁波的每秒30万公里要慢得多,人们就将地震发生的消息用电磁波手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迅速地传给远方,在离地震发生比较远的地方,收到警报时地震波还未到达,这时采取紧急措施逃生和关闭电、气、水等生命线设施,地铁、高铁减速等等,可以减少损失,避免次生灾害。图1是地震警示系统示意图。
图1 地震警示系统示意图
2、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发生后,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由震源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大约6公里/秒左右,但震动相对较小。横波速度较慢,大约4公里/秒 左右,携带能量大,是大地震时造成破坏的元凶。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震中附近监测仪器捕捉到的地震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 在破坏性横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通过电子通讯系统发布预测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警报信息,使相关机构和公众能采取紧急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强度(俗称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报告。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地震,它和地震预警完全是两回事。
3、地震预警从原理上就有盲区
地震预警技术从原理上就有“预警盲区”,所谓预警盲区就是地震警报到达该地区时,地震波已经到达或已经过去。换句话说警报收到时,已经没用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地震是有深度的,一般来说大地震,浅源地震多发生在10-20公里深,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到达地面的地震台站需要时间。二是地震台站接收到地震信号后要进行处理确认是大地震才能发出警报,这也需要时间。图2是一个地震台接收到地震波后最理想的盲区示意图,所谓最理想就是这个地震台正好在地震的上方,也就是在震中位置。假设地震发生在12公里深,地震纵波传到地面地震台约需2秒钟, 地震台收到地震波进行判定是地震的处理,这是“秒级处理”技术,因为多1秒地震纵波就多走了6公里,目前最高水平需要使用3秒地震波。这样在上图的情况下,加起来5秒中发出地震警报,这是地震纵波已经走了30公里左右,地震横波也已经走了20公里左右,这就是纵波和横波的预警(警报)盲区,或称P波和S波预警(警报)盲区。
图2 单台地震预警理想盲区示意图
如前所述,S波是大地震是破坏的元凶,一般指预警盲区实际是S波预警盲区。上述的是一个理想或者极端的例子,我们假设了地震发生在10公里左右深,台站就在震中,判别地震只用了3秒(据说是当前最高水平),我们可以看出地震预警盲区就是20公 里左右。这意味着,地震预警技术本身在原理上就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盲区,在预警盲区地震报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在盲区内的人们收到预警(警报)信 息是,地震波已经过去了!实际上预警技术非常复杂,往往不是一个地震台就可以准确判断,需要一个密度足够的地震台网。仅用地震波初始的几秒钟来判断是否地 震,还很不成熟。这样处理时间就会更长,预警盲区就会更大。
4、P波快速判定地震是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
地震预警最关键的技术是快速判断地震技术,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其复杂的原因有二,一是需要在地震台一收到地震信号后,“立即”判断是地震,即我们前面说“秒级处理”技术,最好是1、2秒钟。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常规快速处理一个地震(称为地震速报)需要一个地震台网,在整个地震波记录完整(包括接收到P波、S波及其他震相)和扫过地震台网后,获得完整数据后进行处理。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地震处动震相的识别,即使用计算机,最快也需要几分钟时间才能确定地震参数,而且有时还会出现错误。这种处理完全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确定的可靠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对于地震预警是没有用的。
因此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必须研发“快速判断地震”的技术,也就是要在地震台收到地震波以后几秒钟(目前一般需要至少3秒)就能快速判断:⑴是地震,不是其他干扰(人为在地震台附近的走跳、车辆、爆破、雷电等等);⑵是大地震,不是小地震;⑶地震位置;⑷地震震级或在震中区域的烈度。目前这个技术主要建立在大地震产生的P波周期比较大,可以粗略估计地震强度的大小,同时也发现可以使用P波的形状估计地震发生的距离的经验和统计基础上的方法,这些方法不像传统的地震测定方法那样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尽管处理比较快,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误差甚至错误。比如,2013年2月19日云南巧家ML4.9级地震的预警,地震6秒钟后就发出第一报,应该说是高水平的警报了,可是震级只报了3级,显然误差很大。同样日本“3.11”Mw9.0级地震的预警第一报震级为4.3级,与真实震级相差甚远。因此全球各种地震预警的警报都是采用多报形式,例如日本“3.11”地震预警,就报了15报,第15报震级为8.1,烈度为日本7度表中的六度弱。当然第15报已经是第一个台站收到P波117秒以后了(地震发生130多秒以后),预警盲区已经500多公里了,几乎对于灾区没什么作用了。这说明目前用P波前几秒判断是大地震的方法本身就不稳定。尽管地震预警要求这些参数不像地震速报那样精确,但是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了,这方面技术还需发展。地震警报的实质就是与S波赛跑,最大缩小地震盲区范围,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
6、地震预警盲区实际上可能是地震破坏最大的区域
地震破裂带的长度是和震级有关的(见表1),一般来说,5级地震为1-3km,6级为10-20 km;7级为30-80 km;8级为100-240 km;9级为300-1000 km。如上述分析如果地震预警20km盲区,就意味着盲区直径为40km,这可能就相当7级地震的破裂带长度,一般来说也就是烈度最大的区域,也就是可能受地灾害最大的区域。 可见地震预警对于大地震时盲区以外的地震破坏是可以起作用的,而对烈度最强的地区的地震破坏作用有限。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地震预警对于小地震作用不大,对于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盲区以外的地区的地震破坏具有减灾作用,笼统地说地震预警可以减轻地震灾害是不严格的。对于地震直接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可能是没有作用的。
表1 震级 M 断层长度L(Km) 滑动量 Do (m) 卓越周期T(秒)与地震矩 Mo 的关系
7、地震预警对于烈度异常区及次生灾害和生命线设施的作用
如上所说,地震预警对于地震的破坏减轻作用是有限的,但凡是大地震必然有两种现象必须重视,一是地震的烈度异常区域,例如唐山大地震时的天津宁河,北京的通州。二是凡是大地震必然引起次生灾害,例如汶川大地震的巨大滑坡,日本3.11地 震的巨大海啸,日本京都大地震的火灾等。因此大地震和巨灾都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些次生灾害都是由地震引起的,其发生时间往往滞后地震的强大震动,就是地震 造成的振动和地基液化引起的房屋破坏和倒塌,也要滞后与地震波到达。当然烈度异常区域往往是距震中区域以一定距离。因此地震预警对于这些灾害的紧急避险还 是有相当的作用的。即使是在地震预警盲区内,应该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地震预警对于生命线设施的紧急处置也是有作用的,即使在地震预警盲区,得到地震 警报时地震波已经到达和过去,但是对于水电气这样的生命线设施的紧急处置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为地震警报信号是在地震后几秒或十几秒发出的,是目前最快 的地震报警,对于生命线设施采取紧急处置,避免进一步产生水电气的次生灾害有很大的作用。
8、重视利用P波和S波之差报警和S波紧急处置
地震预警技术发展到今天,有它的过程:最先的地震警报系统就是利用P波和S波时间差采取避险和处置,唐山地震时民间使用一个倒立的瓶子放在脸盆里,在地震发生后P波先到而且是上下振动,很容易将瓶子振倒,给人们提醒。目前的水气电的强震紧急处置基本上是很多都是当振动达到一个阈值后采取措施的。P和S波时间差预警对于盲区的紧急避险和处置使用有其实际应用效果。所以将P和S波时间差预警和S波紧急处置纳入地震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为地震多发地区公众和设施安装相应的设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9、地震预警系统应有警报的快速确认和解除
鉴于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我们不能对地震预警“求全责备”,日本气象厅在2007年10月1日 发布地震预警系统投入使用时就明确指出,由于地震预警技术本身和地震台站环境的问题,包括其他震动的干扰、雷电干扰、仪器设备故障、地震判定技术的复杂, 地震预警可能会出现漏、误、错报的情况。因此对于地震预警的确认和解除就非常重要,应该成为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陈部分之一。例如,当昭通公众收到巧家地 震警报信号时(据说有15秒时间),并没有注意第一报的震级是多少,就已经采取了避险措施,地震过后到底是发生地震了没有,地震有多大都是当地公众和领导关心的问题。这时地震台网的正式地震速报就起了确定的作用:确实发生了地震,而且是4.9级,不是3级。无疑对于安定民心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巧家地震发生在高铁沿线,在地震警报第一报时,全线可立即采取了减速行车的措施,如果在几分钟后确定的地震参数只有4.9级, 而且距离较远,根据高铁地震预案,不会有影响,高铁可以立即恢复运行。这种解除是非常重要的,确认地震和解除警报,对于地震预警减少损失作用巨大。我国有 着非常先进的大地震速报系统,目前自动地震速报可以在数分钟完成,它对于地震预警的确认和解除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地震的确认和警报的解除应该正式列为地震 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0、地震预警是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
福建地震局局长金星说:要建成一套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高密度的地震台网:每20—30公里一台(实际上应该做到10公里一个台—本文作者注);二是好的处理系统:利用台网捕捉的信息迅速定位、计算震级;三是完善的发布系统: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到电视、电台、手机、网络等公共平台;四是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使整个系统能有效运作。概括的说就是“测得到”“定得准”“传得出”“用得好”。
这 四个方面其实只是对地震部门的要求,我们说地震预警是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就是地震预警工程不是单靠地震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所有的行业和部门,关 系到每一个人。如前所述地震预警就是地震警报,对于这样的警报,各种人群、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容忍度,是不一样的。例如一般公众只要收到预警就会采取行 动,并不关心预警的准确性,反正不造成损失更好,有损失我人已经躲避了,这说明公众对地震预警有较大的容忍度;再如高铁,你发布预警,我就采取措施,先减 速。我希望在一两分钟里你给我确认是不是大地震还是小地震或者误报,我可以立刻恢复运行,在说明高铁是有一定容忍度的;而核电站不能有个预警我就停堆,我 要求必须是对我有威胁时报警,停了反应堆,其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这些行业容忍度就低。
各 行各业都收到同一个地震警报,其采取的措施需要不同,谁来管?自己管,都要参与,这就叫全社会参与。日本采取了市场化的方法,随着地震预警的发展,出现了 许多地震预警增值服务商。也有行业自己制定统一办法的,像日本广播协会(NHK)就专门根据地震警报信号开发了供本行业使用的地震预警接收和广播电视发布 系统。
只有全社会参与地震预警,才能使地震预警报系统发挥减灾作用。这就像战争中的防空警报,地震部门是拉警报的,到哪里躲避、怎样躲避,还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