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移动手机支付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日期:2013-01-13     来源:互联网    
 什么是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MobilePayment),交易双方为了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使用手机作为支付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完成的一种支付行为。简言之,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客户可以通过短信、WAP、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利用手机号码、支付卡、银行卡等多种支付账户,提供账单支付、手机充值、公用事业费缴费、订购商品服务、自助金融、刷手机消费等手机自助支付服务。

 手机支付的方式及特点

手机支付的主要方式

  1、第一种途径:费用直接通过手机账单收取,用户在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支付这一笔费用,在这种方式中,移动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了信用,但这种代收费的方式使得移动运营商有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之嫌,必须获得国家监管机构的许可,且以小额支付为多,因此其支付范围仅限于下载手机铃声等有限的业务;

2、(2)第二种途径:费用从用户的银行账户(即借记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中扣除,在该方式中,手机只是一个交互信息的传送通道,将用户的银行账号或信用卡号与其手机号联接起来。

3、(3)第三种途径:费用从独立的非通信账户中扣除,在用户使用的手机卡中,设定一个独立的账户(以下简称手机一卡通的电子钱包),用于支付通信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用户通过手机一卡通系统中设置的手机圈存系统将用户银行卡中的钱转存入手机一卡通的电子钱包内,并可以进行封闭式环境中的近场支付应用。

 手机支付的主要特点
  
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其应用得到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的高度重视。手机支付的优势在于:手机支付具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手机的便携性为开展各种手机支付业务提供了基础;同时,借助移动通信网络,手机支付可随时、随地进行,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智能卡技术为基础,智能卡与手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交易安全、迅速的特点,是目前手机支付技术的的发展方向。

手机支付的实现环节

  完成一个支付,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支付账户、支付载体和支付环境。

1、支付账户是手机支付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可以说,这个账户的建立和拥有,就决定了手机支付体系的控制者。手机支付账户的拥有者除了通过账户来达到介入用户的掌控外,还可以通过账户的发生信息来对用户进行行为的分析。目前中国手机支付的主要账户是在银行,因此,支付的重要控制环节是银行,或者说是银联。而在互联网支付方面,已经出现了第三方支付,这些支付方建立了独立于传统银行的账户,通过这些账户来拥有最终的消费用户。

2、支付载体是用户用来完成支付操作的工具。比如传统银行的储蓄卡、信用卡,包括一些机构自己发放的消费卡,都是支付的载体,支付载体的重要性相对于账户来说是要弱一些。所以,手机支付如果只是把手机作为一个简单的支付载体,那么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上是永远也不会主导的,因为,载体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只要使用方便。

3、支付环境是一个长期建立的过程。没有完善和广泛的支付环境,就相当于有了武器却没有战场一样。而支付环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已经习惯的银行卡刷卡消费,如果没有广泛的POS机的安装,那么这些银行卡也就不会发挥出作用来。同理,如果手机支付没有便利的支付环境,其作用同样发挥不出来。

 手机支付实现的技术手段
  
整个手机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目前手机支付技术实现方案主要有三种:NFC、RFID-SIM和SIMpass,其中后两种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方案。

  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

        NFC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NFC将非接触读卡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Peer-to-Peer)功能整合进一块单芯片,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开创了不计其数的全新机遇。这是一个开放接口平台,可以对无线网络进行快速、主动设置,也是虚拟连接器,服务于现有蜂窝状网络、蓝牙和无线802.11设备。这种方案将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与手机结合,将射频芯片集成到手机主板上,实现手机与POS机或读卡器之间的通讯。

但这种手机支付方案具有天生的缺陷——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必须更换为运营商特制的手机,不仅给运营商和用户带来较高的成本,更由于为保持透传信号的强度,手机后盖不能使用金属,多用塑料材质。手机的美观性受到限制,用户也不能随意更换自己喜欢的手机类型。正基于此,这个方案尽管推出时间较早,也只有日本和韩国的一些运营商推广。中国的手机用户习惯频繁更换手机,这种方案显然很难接受。

  RFID-SIM
  
RFID-SIM卡是双界面智能卡(RFID卡和SIM卡)技术向手机领域渗透的产品,是一种新的手机SIM卡。RFID-SIM卡既具有普通SIM卡一样的移动通讯功能,又能够通过附与其上的天线与读卡器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从而能够扩展至非典型领域,尤其是手机现场支付和身份认证功能。

RFID-SIM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接口负责实现SIM卡的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例如:电话、短信功能等。与此同时,非接触界面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消费、门禁、考勤等应用。并且由于支持空中下载相关规范(OTA和WIB规范),RFID-SIM卡的用户能够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实时更新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或者给账户充值,从而使手机真正成为随用随充的智能化电子钱包。
  
SIMpass
  
SIMpass技术融合了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或者称为双界面SIM卡。SIMpass是一种多功能的SIM卡,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

利用SIMpass技术,可在无线通信网络及相应的手机支付业务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开展各种基于手机的现场移动支付服务。使用SIMpass的用户只需在相应的消费终端前挥一下,即可安全、轻松完成支付过程。

SIMpass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支持SIMpass的手机、商家提供的消费终端、SIMpass应用系统结算平台、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银行业务平台等多个方面的配合。

SIMpass在应用系统环境支持下可开展多种具体的智能卡应用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以手机作为支付工具,不用专门携带智能卡;(2)以非接触方式交易,交易速度快,适应于人流量大的影院、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等应用;(3)SIMpass支持一卡多用,可用于购水、购电、购气等多个应用,应用间具有防火墙,各应用可具有独立的安全策略及文件系统;(4)SIMpass使用灵活,可使用SIM卡提供的OTA功能进行卡端应用的更新;(5)支持DES、RSA等安全算法,可根据应用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6)SIMpass兼容性强,兼容现有城市一卡通DI卡应用环境,这非常有利于在城市一卡通应用中推行手机支付。

SIMpass应用领域:(1)公共交通、电子入场券等城市一卡通应用领域。可用于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车费支付;可用于电影院、剧场、公园、娱乐场所等的购票。(2)小额支付。SIMPASS具有电子钱包功能,可开展各种手机小额支付服务。

  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状况

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的几个发展阶段
  
通过手机短信接入方式支付,是中国最早的手机支付,这种方式从2001年运营商就开始推广,很多手机用户都体验过。比如,我们在网上购一款电脑杀毒软件,其手机支付方式即通过输入手机号码和确认付款后,手机会收到一个短信密码验证,输入后就完成交易。目前这种支付方式还是使用最为广泛。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是小额支付,大金额的支付,运营商并不支持,而且功能也比较简单。

第二种手机支付方式是手机WAP网站,购物后通过手机来支付。很多WAP上的商家通过自己的支付方式与手机用户完成交易。但是这种方式发展也比较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当时2G通信网络比较慢,用户会失去耐心。

第三阶段则是最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远程支付和近端交易。远程支付的典型应用则是通过手机里面的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转账或付款,如手机支付宝等。近端交易的典型应用则是刷卡手机,各大运营商都在推广。

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发展迅速
  
早在1999年,业界对手机支付的尝试就已开始:当年中国移动就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但一直以来,受限于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原因,手机支付发展缓慢。

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有放量增长的趋势,使得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也越来越积极地寻求合作机会。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移动支付进入地域快速扩张的阶段。200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人,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

进入2009年,随着3G在中国投入运营及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手机支付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支付变得更加便利。而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手机支付)已被国家列为《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的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2009年也是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烽烟四起的一年,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分别推出了以自身为主导的手机支付业务:交通银行于2009年6月27日高调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e动交行,知道对方手机号就能转账;支付宝的手机支付业务于11月10日精彩亮相,用手机就可以向对方支付宝账户付款和缴纳水电气费;12月21日,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宣布“翼卡通”业务在南京和苏州投入商用,市民只要刷“天翼”手机便可直接乘坐公交车、地铁和购物。

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调查研究发现,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突破了百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12.0%,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预测发现,手机支付在中国会出现爆发式增长,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96亿元,是2010年的23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互联网的普及、银行系统及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技术的日益成熟等促进了中国手机支付功能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这些数据似乎表明,中国的手机支付发展已经开始了。但是从中国的用户群,从中国互联网的支付量以及手机支付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的手机支付还在发展的初期,其无论在业务量上,还是在业务模式上。

无线支付在未来3~5年内将占第三方支付领域的30%-40%,而目前手机支付还没有形成什么竞争格局,因为它完全是全新的行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很多的企业从各自优势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国内手机支付的几个特点
  
(1)中国主要的手机支付方式是建立在手机号与银行卡账户捆绑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手机,或者说是手机号只是一个身份的确认,而支付的主体依然是在银行。

(2)另外的一种使用模式是建立在手机话费的小额支出。通过手机所支付的费用首先归总在手机话费的系统中,由运营商统一进行话费结算。对于运营商的后付费业务用户,相当于信用卡,而对于预付费用户,相当于储蓄卡。但是,这种支付只是限于小额支付。

(3)不管是与银行卡账号联系,还是小额支付,手机支付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情景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于小额支付的使用,还有可能建立起使用环境,但是业务量和使用范围会有局限性,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投入多,获利少。而对于与银行卡账户捆绑的手机支付模式,目前很多使用环境中都安装了POS机来刷卡,因此,至少在现场支付的情况下,没有给这种模式的手机支付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制约手机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过6亿的用户让移动电子商务前景光明。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信息安全、信用制度、政策法规、结算标准的不统一、渠道终端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等问题悬而未决,这都将制约着我国手机支付市场的发展。

(1)大多数手机用户都遭遇过垃圾信息(短信、彩信、电话)的骚扰,有关部门不断严厉打击却收效甚微,不法者依然能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法对用户手机无孔不入。如信号传输过程本身就存在安全问题。此外,偷抢手机现象时有发生,一旦手机与个人银行卡挂钩,一部手机将包含更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使得手机丢失和损坏造成的个人信息泄密概率和风险都远高于传统银行卡。当扣错钱或手机被抢、被偷时,用户利益如何保障?谁来保障?

(2)机卡分离模式以及难以落实的手机实名制,都让手机支付用户的信用账户难以有效建立,这直接制约了整体手机支付信用制度的落实。而国内运营商不透明的收费模式和霸王条款,使其在用户心中留恶名已久,不少人都遭遇过莫名其妙的话费支出。一旦手机与银行卡挂钩,让用户更为担心无故的费用支出,也直接影响了用户对“手机支付”应用的信任。要想推广手机支付,运营商首先应重拾商誉。

(3)手机支付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运营商与银行两套系统间的业务融合一时难以完成。而多种利益博弈,使相关配套法规依然缺失。加之手机支付业务会使运营商涉嫌经营“类金融业务”,而处于国家金融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将使用户合法权益难得到政策保障。因此,只有不断改善整体信用环境,加强监督自律,才能真正推动这项应用的大规模普及,否则只能落个“叫好不叫座”。

(4)手机支付利益各方还未达成统一的结算标准。无论是传统的现金、银行卡支付手段还是新兴的网络支付宝等,均以银行结算标准使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支付与以上支付标准存在新的问题,即通信运营商要和银行机构的达成统一、便于推广的结算标准。

目前手机支付存在手机话费、银行卡、支付平台三大支付方式,从市场反应上来看,都未能获得业内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对于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来说,达成一个合理统一又能使消费者便捷使用的手机支付标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虽然从技术上已经解决了手机支付的安全问题,但手机支付标准的统一仍需一段时间。目前国内的手机支付技术方案主要有三种,分别是NFC、SIMpass、RFID-SIM。虽然13.56M支付标准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支付方式,各厂商支持的呼声也较高,例如中国电信主导的SIMpass手机支付方式。但2.4GRFID-SIM技术具有中国特色,相关知识产权都在国内。在2.4G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其也在发挥着与13.56M相区别的功能——中距离应用,并且应用在车闸、人员定位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早已开始拟定2.4G相关的技术标准,很快将会颁布。单从RFID-SIM分析,国内有三家芯片厂商:国民技术、厦门盛华和中科讯联,在2.4G技术上各自都有相应的标准,且互不兼容,各家的卡片不能在同一个项目中使用就成了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才能迫使芯片厂商进行合作,对统一标准制定技术方案。

(6)长期以来使用现金、银行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对于手机钱包等移动支付手段,目前大部分消费者仍然存在着安全、操作方面的担扰,需要以运营商为龙头的手机支付产业链长期的推广宣传。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