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潜力最大的新兴技术之一。据IT行业调研机构Gartner 的预测,这个产业在2010年可达到30亿美元的规模。RFID技术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商业化应用,和以条码为代表的传统自动识别技术一样,在制造业、物流业、零售业等各行各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动数据采集技术,RFID具备下列优点:RFID标签无需像条码标签那样瞄准读取,只要被置于读取设备形成的电磁场内就可以准确读到,更加适合与各种自动化的处理设备配合使用,同时减少甚至排除因人工干预数据采集而带来的人力资源、效率降低和产生差错以及纠错的成本;RFID每秒钟可进行上千次的读取,能同时处理许多标签,高效且高度准确,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既不降低(甚至提高)作业效率,又不增加(甚至减少)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管理精细度,让整个作业过程实时透明,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RFID标签上的数据可反复修改,既可以用来传递一些关键数据,也使得RFID标签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循环重复使用,将一次性成本转化为长期摊销的成本,在进一步节约企业运行成本的同时,降低企业采用RFID技术的风险成本;RFID标签的识读,不需要以目视可见为前提,因为它不依赖于可见光,因而可以在那些条码技术无法适应的恶劣环境下使用,如高粉尘污染、野外等,这样能进一步扩大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通常情况下,RFID芯片是非常不易被伪造的。黑客需要对无线工程、编码演算以及解密技术等各方面有深入知识。此外,在标签上可以对数据采取分级保密措施,使得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某些点可以读取,而在其它点却不行。一些RFID标准规定了额外的安全措施。由于具备这些先天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提倡使用RFID作为药品防伪的手段之一。标准的EPC标签具有防篡改的安全保护,标准通讯协议中包含了数据加密,以及要求在数据传输之前,标签和读写器之间要建立安全连接,这就使得篡改EPC代码非常困难。失效(杀死)标签,从而使其中的数据永远无法再被读到,是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为保护顾客隐私而提出的需求,所以标准支持这个功能。这也就提出了认证的需要,以防止标签被未经授权地或者意外地失效。扩展的安全方面的需求取决于标签如何被使用,因此对读写设备特点的要求超过了只读取标准标签的底线。另外,可利用多种方式来实现与标准Gen2产品不同的安全性扩展,“外壳”功能使标签只能与被授权的读写器通讯。在标签回应通讯请求之前,读写器必须提供密码,同样,写入数据或者将标签失效也需要密码。
新型的应用,例如批次或者有效期跟踪,可能将凸现出Gen2要求的数据内容灵活性的优势。追加的数据并不能自动得到与最初写入的EPC号码相同的安全保护,所以用户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和验证数据。需要安全性防范能力来确认追加写入标签的数据得到了保护。追加到标签里的数据也能够用密码来保护,以确保他们只能被授权合作伙伴或者内部用户读到。写保护和密码保护并非标准功能,故而不是所有的Gen2标签都具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测控网(www.ck365.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