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油地质档案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各项科研、生产活动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资料的集合,它具有直接记录性与载体多样性的特点,一般为需要永久保存的资料,对以后的油田勘探开发有借鉴、指导作用,是油田开发积累下的经验和财富。长期以来,地质档案资料的存档、管理及检索主要以手工为主,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及档案价值的发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了“图片、文档资料保存与查询系统”,并用该系统对石油地质档案中的分析化验资料、钻井完井资料、作业施工总结资料等进行了处理,证实的这种档案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 问题的提出
采油厂地质所档案室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这些石油地质档案资料的形成,伴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对指导油田进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油水井的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采油厂与生产、技术有关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
目前,采油厂地质档案资料主要分为:单井档案、综合档案、电子光盘档案三大类。其中,单井档案分为:钻井资料、测井资料、油水井施工总结、分析化验报告、其他的测井图(测吸、测地层压力、测饱和度)等;综合档案分为:分析化验、分油田开发方案、储量报告、技术座谈会材料、月报、季报、年报等;电子光盘档案主要有:测井光盘、综合光盘、分析化验光盘、岩心扫描图像资料光盘等。档案的库存量:早期仅以纸质保存的资料总计大约有30~40万张,近期测井、综合、分析化验、岩心扫描图象等方面的资料,即有以纸质保存的,也有以光盘形式保存的,大约有200张光盘。2003年以后的所有作业施工总结的资料,已经实现了网上的提交与查询。
长期以来,档案资料的归档、保存及检索方式以手工为主,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及档案价值的发挥。由于以往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地质档案资料主要是以纸质介质保存,特别是早期的资料。上世纪90年代后,电子版的档案资料才逐步增多。主要采用人工查阅、保存的管理模式,查阅资料很不方便,同一时间段、同一资料只能由一人借阅。而且,在借阅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资料的损坏和丢失。许多时间很长的纸质档案资料已经发黄发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目前大多数档案资料都有了电子版,档案资料的提交,可以实现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以光盘的形式)一起提交。但是,由于以前没有一套档案资料的管理系统,这些保存在光盘中资料还没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中,没有实现网络环境的快速查询。乙方给甲方提交资料(即使是电子版)的时间也比较长,同时也十分的不方便,并且共享程度差,有光盘才能看。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要求,必须探索一条适应档案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实现地质所档案管理信息化十分必要,应该是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解决方案
油田开发了几十年,产生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数据。这些历史的资料、数据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价值的,对以后的油田开发有借鉴、指导作用,是油田开发积累下的经验和财富。怎样处理和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和数据,是我们信息系统的从业人员必须面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这些历史档案资料的特点:资料的种类多、载体也呈多样性、时间跨度长、量大、不很规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同单位、不同时期、不同的总结人员,书写的格式都可能不同,同时也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资料,如果按照以往的数据库建设模式,也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格式进行详细的规范。以往曾用传统的建库模式对部分档案资料进行处理,补录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
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和应用这些历史资料和数据?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首先把这些历史档案资料、数据进行电子化处理,电子文档快速的存入计算机,实现快速的查询和信息共享,不需要很详细的规范这些历史数据,也没有必要修正历史资料的错误,快速的把它们原原本本的展示出来就基本达到了目的。尽管这些历史资料、数据不很规范,但是还是能够比较容易的抽象出其最基本的特征,以规范的数据库方式存入数据库服务器中,然后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快速查询。
如果需要处理的资料有电子文档,无论是常规的各种图片、照片、WORD文档、文本文件、多媒体文档、电子表格等,还是其它特殊类型的电子文档(如:各种测井曲线数据文件、矢量图数据文件以及各种专业解释软件形成的成果文件等),都可以直接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以规范的数据库形式保存起来。在查询的过程中,常规的电子文档可以直接打开;对于那些特殊类型的电子文档,系统只对成果数据文件进行管理。要应用这些成果数据文件,还需借助于相关的专业的解释软件。目前,各种类型的专业解释软件也都比较成熟,实现对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成果资料进行管理切实可行。专业性强的问题,由相关专家进行解决比较合适,该系统只是把成果资料管理起来。
如果需要处理的资料没有电子文档(如早期的人工书写、以纸质保存的资料),可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形成电子图片资料,快速的将资料录入到计算机,然后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一般来讲,尺寸比较规范的资料,尽可能的使用扫描仪进行扫描,优势是扫描的资料比较清晰,所占用的磁盘空间也比较小。对于少量尺寸较大、不很规范的资料,可考虑用数码相机进行处理。使用数码相机处理资料所占的磁盘空间较大。当然,也可以考虑采用其它的方式(比如人工录入的方式),将资料形成WORD文档等形式,这样处理所占的磁盘空间较小,但比较费时费力,并且容易出错,有一个权衡利弊的问题。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开发了“图片、文档资料保存与查询系统”, 并用该系统对石油地质档案中的分析化验资料、钻井完井资料、作业施工总结资料等进行了处理,证实的这种档案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一)、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该系统能够快速的处理与应用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档案资料,实现资料的快速保存和共享。例如:采油厂地质所档案室的大多数资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处理,借助于一些专业解释软件(如:测井曲线等),能够实现档案室的电子化。该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资料的处理与上传。
2、网络环境的快速查询。
(二)、运行环境 :
1、硬件设备
数据库服务器:专业数据库服务器 ,存储空间大于1T,Oracle 9i 系列。
WEB服务器: Windows系列服务器,推荐Windows2003 Server。
2、客户端
普通兼容机PⅢ 以上的配置、256M以上内存、硬盘空间大于60G,网络环境。
激光打印机;A3、B4幅面的彩色或黑白扫描仪;500万像素以上专业数码照相机。
操作系统:windows XP以上操作系统。
需要软件:MS-word,DotNetFramework2.0,ORACLE客户端。
三、典型示例
(一)、主数据库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设计了主数据库结构(以分析化验信息为例)。
图1 分析化验主数据库结构
地质档案资料的主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
(1)、关键字段(主键),一般包括:井号(或报告名称)、报告类型(可根据报告的复杂情况分为若干级,一般不超过3类)、报告日期(或完井日期)、第几页(或第几份资料)等。这些字段主要用于定位记录。
(2)、BLOB字段:用于存储资料的图片、文档或成果电子文档。这也是该技术的特点。
(3)、图片、文档处理以及录入人员的相关信息。
(二)、使用过程
软件的数据录入、上传部分用VB.NET开发,C/S模式。查询部分用ASP.NET开发,B/S模式。
1、资料的处理与上传部分(以分析化验为例):
第一次使用软件时,会提示有关的信息,然后进入到软件主窗体(见图2)。首先要进行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然后进行用户“注册申请”。用户完成注册申请后,必须通过系统管理员的许可,软件才能正常运行。
软件启动时,要进行身份验证,然后才能进入主窗体。首先将扫描的资料的图片、照片或者其它的电子文档,导入计算机,然后就能够对其进行操作,逐一进行“上传”。一般首先操作、上传的是资料的第一张(通常是资料的封面),其它的操作就更为简单。
图2 分析化验图片、文档资料保存与查询系统主窗体
按“打开文件图片”按钮,打开的图片、文档资料的封面,填入相关信息,按“保存记录”按钮,图片文档资料就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中。以次类推,直到上传完所有的信息。
录入人员要熟悉标准井号的书写规则(可在组合框中选,也可直接输入),根据打开的图片,要能把带汉字的井号书写成标准井号。右边的图片可根据需要进行放大、缩小和旋转,图片也可在框内方便的进行拖动,处理图片的尺寸、规格也可选择。
软件可对录入到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查询、删除和修改,并将可能对主数据库造成损害的任何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
软件主窗体其它几个功能按钮的作用:
“打开图片文档”按钮:用于打开扫描的图片、照片或其它的电子文档资料。打开WORD文档、电子表格、多媒体文档的方式与打开图片的方式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关闭这些电子文档后才能进行上传操作。
“旋转图片”按钮:可以对图片进行旋转。
“报告类型维护”按钮:可以定义您要处理资料的类型。这个过程尽可能在处理资料(上传资料)之前完成。尽可能的保证同种类型的资料名称是唯一的。同一软件,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资料。
“查询删除记录”按钮:可以查询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中的资料信息,同时可以对上传到数据库中的一些不需要的信息(一般为上传的错误资料)进行删除。同样,删除过程要进行密码验证,同时要记录删除人员以及被删除的资料的所有信息,以备后查,主要从资料的安全角度进行的考量。
需要说明的是:资料的处理与上传部分,也可以做成B/S方式,维护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注册。但是,目前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对图片的操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