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软起动行业现状

   日期:2007-03-21     作者:管理员    

电动机软起动,是一项技术,一类产品,一个行业。发达国家软起动行业现状:从进口软起动产品看,发达国家的电动机软起动产品主要是固态软起动装置:晶闸管软起动和兼作软起动的变频器。在生产工艺兼有调速要求时,当然采用变频装置,在没有调速要求的使用场合下,起动负载较轻时(例如风机、水泵)采用晶闸管软起动,在重载或负载功率特别大的时候,才用变频软起动。晶闸管软起动装置是发达国家软起动的主流产品,各知名电气公司均有自己晶闸管软起动的品牌,在其功能上又各具特色。能够生产中压(610KV)晶闸管软起动产品的厂家不多。系列生产的晶闸管软起动装置的最高电压等级为12KV,最大容量为5000KW

 

由于液态软起动产品的种种缺点,液态软起动产品在降压软起动领域难有立锥之地。据我了解,发达国家生产的液态软起动产品,一律用在中压绕线转子电动机软起动中。进口液态软起动产品的生产年代,60年代到90年代都有。

在新世纪里的第1210年里,在发达国家会不会被淘汰,现在还很难断言。

 

我国软起动行业现状:国内的情况和国外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

 

中压(31

0KV)晶闸管软起动产品还没有问世。我认为,国产中压晶闸管软起动装置推迟问世的原因,绝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在预期的利润空间不大等经济方面。

 

国产液态软起动装置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国产装置比国外产品简单,成本更低,电解液配置不采用蒸馏水,液箱也作成不密封的。国产装置得以流行的原因是它比较适合现时我国的国情。它能够满足起码的软起动要求,售价低,维护虽然麻烦但难度不大。

2002年,液态软起动有二个值得注意的相反的发展动向,一是以牺牲可控性为代价将软起动装置简化成与传统的星三角起动相似的系统,二是通过完善伺服机构的方法引入电流反馈,实现软起动的闭环控制。

 

磁控软起动装置问世已有10年,并未象液态软起动装置那样在国内‘遍地开花’,似乎也未引起国外的广泛关注。究其根源,在于它的性能价格比与晶闸管软起动产品不相上下。磁控软起动装置在2002年由于在电压等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已将应用领域扩展到冶金、石化等广泛采用大容量电动机的行业。新的突破大大加大了磁控软起动技术的在大容量电动机软起动方面的比较优势,它必然会为这一技术带来新的生机。

 

软起动的发展方向

 

短期展望 :软起动将仍然以各种形式的降压(限流)软起动为它的主要形式。从理论上说,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各种应用场合,人们对于各种性能的侧重面不同,使各类起动产品(包括传统的星三角起动)在市场上都可能会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侧重面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例如使用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变化范围),起动负载轻重,使用的频繁度、防爆、防尘要求等等,例如,南方的用户就不会很在意于液态软起动液阻会不会结冰 ;主观方面:主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用户单位的管理水平等等。显然,主管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的单位,是不会乐意选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

 

长期展望 : 变频软起动将成为软起动的主流。各种形式的降压软起动将与星三角起动等技术一起归并为传统的起动技术。随着变频器价格的逐渐下降,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也随着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仅仅为软起动而选用变频器将不再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奢侈。变频软起动胜出的根本原因是 :它可以在限流(起动电流不超过电机额定电流值)的同时获得大的起动转矩,可以实现包括软停止在内的各种起动功能。

 

对于仅仅为软起动而制作的变频器而言,应在起动完成后使变频器脱电,使电动机直挂电网。这样做的目的是节能,消除无谓的损耗。这种操作应该在绝对安全的不引起电流冲击的条件下完成,或者叫做软切换。软切换的可能步骤是“先脱(电)后挂(网)”或“先挂后脱”,(笔者更看好后者)。软切换应该在基本上不增加硬件(例如软切换电抗器)的条件下主要靠软件完成。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