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对提高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描述实时远程医疗中多媒体业务的特征,然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构建了两种远程医疗系统模式——家用型和会诊型,其中涉及两个关键问题:端到端的拥塞控制和多媒体信息标准化。
现代远程医疗涵盖三方面的技术,分别是医疗信息数字化、多媒体处理以及网络传输,近年来这些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部分医院开发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医疗服务系统HSS和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PACS;各种国际组织和团体开发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的多媒体算法和标准;网络技术呈几何级数发展,带宽增加数十倍,互联网迅速普及。远程医疗获得了一定的技术发展空间,精确的远程诊断变得更加可行。高质量的远程医疗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尤其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护理方面具有优势;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区域的疑难病例会诊,有效地改善一些地区地的医疗质量。
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主要部署在医院和医院之间,会诊过程如下:①下级医院向医疗中心提交会诊申请;②医疗中心确定会诊时间;③进行远程
实时远程医疗和普通的视频会议十分相似,二者都支持人文交流,不同点在于远程医疗更注重联系医疗信息,例如各种医学影像、病人档案、医疗资讯等,所以需要密切地同HIS和PACS结合起来。DICOM标准是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的国际事实标准,所以在整合PACS、HIS和视频会议软件的过程中需要开发相应的中间件,以彻底实现医疗信息化。
远程医疗的多媒体业务特点
多媒体通信业务与单纯的语音数据业务相比,具有占用带宽大、业务种类广、质量等级多的特点。实时远程医疗除了传输一般质量的多媒体信息外,还需要传输高清晰度的医学图像,例如骨科X片(2048 x 2048象素点,灰度级为2048~4096级,约6MB),无损压缩(JPEG,压缩比2:1)后需传输带宽约3MB,以33Kpbs的速率传送需12分钟,以10Mpbs的速率传送需2.4秒。在某些应用情况下,为了保证高精度的诊断需要可靠的传输,可能要多次重传同一影像,这样会有大量的多媒体业务聚集在发送端。表1列出了远程医疗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质量的多媒体信息以及压缩标准。
服务质量 部分压缩标准
视频信号 家用级:15帧/秒,352 x 288,2bits /像素 MPEG-4
专业级:25~30帧/秒,720 x 480
广播级:25~30帧/秒,1920 x 1080
音频信号 电话质量:300~3400 Hz,8位/采样,8K采样/秒 G.711,G.721,G.723,G.728
调幅广播:50~7000 Hz,14位/采样,16K采样/秒 G.722
高保真:50~20000 Hz,16位/采样,44.1K采样/秒 MPGE
影像数据 高清晰度:1024 x 1024像素点,灰度级2048 ~ 4096 JPEG2000
普通清晰度:1024 x 1024像素点,灰度级256以下
生理参数 1采样/秒
表1
系统结构
目前,我国的网络接入技术主要有56K Modem、ISDN、ADSL和Cable Modem等,这些技术提供的有效带宽分别为33 Kbps,64 Kbps / 128 Kbps, 640Kbps(上行速率),1.5 Mbps~3 Mbps。虽然远程医疗系统可以构架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上,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但是无论从服务质量还是消费群体来看,把宽带用户作为远程医疗系统的服务群体是最可行的。从应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远程医疗划分为家用型和会诊型两种模式。
•家用型的远程医疗
家用型的远程医疗系统用于提供家庭保健和老人看护服务,只需要传送电话级的语音、家用级的视频以及一定数量的生理信号(eg. 体重、血压、心律、ECGs等),系统要求的带宽不高,可以构建在拨号网络、ISDN、ADSL和专线网络上。这里提供一种简单的系统组成:可视电话 +
图1
•会诊型的远程医疗
会诊型远程医疗系统除了传送普通质量的视频和音频外,还要传送一定清晰度的视频(eg. CT、X光机、B超等)以及高清晰度的影像(eg. 胸片、X光片),所以要求较高的网络带宽。系统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与HIS、PACS的整合(如图2),PACS采集到的病人影像可以直接传送给远程的医疗中心,也可以在本地的远程医疗系统的各个层次进行处理传送。其中由于流量的突发性,TCP/IP层需要考虑端到端的传输控制;中间层实现信息转换,使得各种信息可以在双方的对等层上实现无缝通讯。
点击看原图 图2 图3
远程医疗的多媒体标准
1.DICOM
DICOM标准是医学影像信息学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涵盖了医学数字图像的采集、归档、通信、显示及查询等几乎所有信息交换的协议。由于DICOM的开放性与互联性,使得PACS与其它医学应用系统(HIS、RIS等)的集成成为可能,所以远程医疗在通讯过程中也需要适当地考虑
DICOM标准。
2.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
ISO和ITU制定出一系列的多媒体编码标准。视频压缩标准有两类,一类MPEG:MPEG-1、MPEG-2、MPEG-4等;一类H系列:H.261、H.263,以及运动JPEG压缩标准。H.261/H.263覆盖了低带宽(2Mbit/s以下)的应用,而MPEG-2覆盖了高带宽(1.5M以上)的应用。后来二者联合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图像编码标准H.264/MPEG-4 AVC,用于改善图像质量,覆盖所有的带宽。Internet上的实时传输一般使用具有较低码率的H.261/H.263编码标准、运动JPEG以及MPEG4。
目前的音频标准有:电话质量的G.711,G.721,G.723,G.728;调幅广播质量的G.722;高保真立体质量的MPEG音频。其中G.723可以将语音信息压缩到6.3Kbps,MOS值为3.98,即一般人无法听出压缩后的语音失真。
静止图像标准包括,ISO的JPEG、JBIG,和ITU-T的G3、G4。JPEG适用于黑白及彩色照片、彩色传真和印刷图片,不太复杂或一般取自真实景象的图像的压缩,可以支持高的图像分辨率和量化精度,对于一般的图像的压缩比为20:1~25:1,无损模式的压缩比为2:1。在DICOM标准中采用的图像压缩形式是JPEG2000,这种标准具有高压缩率(比JPEG高20%~40%)、无损压缩、渐进传输、感兴趣区域压缩、彩色模式多、图像处理简单的优势。
远程医疗有可能使用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的连接带宽固定,在信息传送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和平滑通讯业务,可以适当采用H.320/H.324视频会议标准。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带宽限制性可变,信息传送时需要平衡通讯质量和业务量的关系,可以参考H.323视频会议标准。
端到端的业务控制
为了协调网络速度和平衡网络承载量,在传送突发多媒体时,并不是把全部数据一次性传送到网络上,形成网络的瞬间超载,而是采用端到端的拥塞控制来进行最大限度的传输。
可以采用基于窗口和基于速率两种方法来实现拥塞控制;其中基于窗口的拥塞控制会出现重传延时、传输抖动等问题,所以不适于实时传输;而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机制在实时传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既可以在源发端实施,也可以在接收端实施。前者由数据发送端负责调整多媒体流的发送速率,使得发送速率与网络的可用带宽相匹配,具体的实施可以使用反馈机制获得网络状况,通过接受端提交的QoS报告来调整发送速率;后者由数据接收方向数据源主动请求,接收适合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质量。
QoS-技术就是针对在网络上传输语音、视频和数据的需求进行平衡的技术。QoS将网络带宽专门预留出一部分用于传输语音/视频,余下的部分则进行数据传输,这样能够减少或消除音频的停顿、视频的停滞和其它性能方面的问题。
如图3 所示,在进行端到端的控制时可以采用如下机制:语音视频信号定时采样,处理后直接传送给传输区;只要判优器发现入口处出现实时信息,就将传输区分配给实时信号,这样可以满足实时信号的最大限度传输。某些应用也许需要快速传送非实时数据,此时只需关闭判优器的实时信息通道或者改变判优策略即可。预处理器根据系统反馈的Qos报告动态地改变各种压缩策略,以充分利用网络带宽。
远程医疗需要充分利用业已成熟的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合理地对视频、音频和数据信息进行压缩和恢复处理,从而保证医生之间以及医生和病人之间交互所需的实时性,还要与医疗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共同完成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