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日期:2004-06-02     来源:中国测控网     作者:管理员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却已严重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它是实现防汛抗旱科学指挥,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清华同方一直关注水利、农业、林业等与国土资源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并依托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规划、设计和实施,承担了多个水利应用系统的规划、实施与开发,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规纳整合,推出“数字水利”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希望借此推动水利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打造中国水利新形象。
“数字水利”,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构建数字化数据库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水资源治理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一、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是“数字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具备数据广泛性、采集快捷性、数据存在应时性的特点。清华同方的“数字水利”采集系统采用人工和自动采集相结合、卫星遥感和雷达扫描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对外部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系统包括通信网络、远端终端单元(RTU)、SCADA中心站和采集各种信息的传感器。SCADA系统具有远程操作监视、控制、诊断和本地控制过程;RTU具有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可实现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并支持多中心通讯方式。

二、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就是通信网络建设。清华同方根据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等对通信网功能的要求,提出有线与无线相结合、专网与公网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建立统一的多业务网络。这满足了业务需求,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实现了统一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无线通信可靠性高,尤其在灾害发生时,不会因物理线路损毁而影响传输。有线传输方式传输差错率低、抖动小,受物理环境影响小,适合宽带应用和多业务的组网传输。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可以兼顾到性能与可靠性的需求。
采有以专有网络为主,公网作为补充、辅助的方式,将专网通信与公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了专网的网络覆盖范围,保障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三、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处于系统信息流程的核心位置。“数字水利”的数据和信息存储主要依赖分布式存储系统。清华同方通过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建设,构建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载体的水文观测成果、遥感解译成果、数字摄影测量成果、经济、社会与人文一体化集成平台。
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平台:硬件平台建设,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平台及二次开发平台的建设。

(一)硬件平台建设
硬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主机和存储设备两个主要部分。
(二)软件系统平台
软件系统平台是水利行业应用的基础平台,也是“数字水利”建设的核心。
软件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平台、二次平台及空间基础框架。
“数字水利”应用平台包括下列关键技术:
1. 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2. 元数据管理
3. 空间数据仓库
4. 异构环境管理复杂数据对象
5. 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电子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
基础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四、数字模拟系统
清华同方“数字水利”决策支持模型系统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模型体系
业务层模型体系
模型群建模系统

五、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涵盖了防汛减灾、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等内容。
(一)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系统是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目前长江、黄河、松花江、海河流域已经建立了本系统,在流域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融合大型数据库和模型计算技术,实现了GIS与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实现了对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实时传输、信息存储管理和在线分析处理等功能,并根据已建立的水量、水质和水环境分析模型,实现对水资源的远程控制和综合管理。
(四)水旱灾害统计办公自动化系统
水旱灾害统计系统是针对水旱灾害统计而开发,该系统采用WEB方式开发,数据集中管理,针对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和提供分析模块。
(五)墒情实时监测及抗旱信息管理系统
清华同方参与了三峡总部信息系统、河北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浙江水利总体规划设计、江苏江海堤防通信网络系统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工作,获得了水利行业用户的充分认可。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