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停车、远程智能抄表、智能路灯杆、智能井盖……智慧城市建设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智慧城市也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6月8日,第二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同期配套活动2017智慧城市论坛在京举办。来自业界的顶级专家、学者、企业家从物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十三五”智慧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首先介绍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几大发展趋势。首先,我国各个城市在管理中创新性地提出“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所谓“网格化”管理,即把每个城市划分为以万米为单元的地域,每个单元格由一名信息采集员实施监督这个领域发生的各类事件、各类基础设施布件的监控管理。其次,与国外类似,互联网+推动整个社会化服务成为政府公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智慧城市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审批机制的创新。过去民众办一件事,比如盖一栋楼,可能要盖一百多个章。目前,很多城市成立“智慧办”大数据局,有效协调大数据、信息化的任务,把分散的审批权集中到一个部门。这是信息化在影响决策流程、管理流程方面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王志勤特别强调,智慧城市发展路径一定要分级分类考虑,各个城市的发展路径都不一样。一方面要考虑到西部和中东部地区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大中小城市面临的问题不同。城市智能化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纲领性的文件,也是希望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分期分类,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使每座城市都能有序地推进智慧化进度。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联通电宽部总经理沈晓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智慧城市应用应该由项目型向产品型转变。所谓项目型即以政府主导投资来运营的模式。要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健康、蓬勃发展,除了政府投资之外,企业还需以市场方式进行运营,从项目型向产品型转型。以企业为主体和导向,能够加快复制,促进应用规模化,降低成本,降低政府投资比例,最终让城市与企业共赢。二是由点到面进行扩张。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小区都是在一些小的领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再上层楼,按行业、交通、政务把小的领域串起来,形成区域性的格局,最后面上整合形成智慧城市。三是加强合作。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单靠政府号召不行,单靠设备制造厂商来推动也不够,因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终端、网络、业务支撑、业务开发、系统集成推广和服务以及客户使用反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合作,特别是产业链的合作。产业链的各个主要参与者,都要结合自身的业务优势,确定好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把上下游共同结合起来创造和谐的产业生态链,促进信息服务和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则表示,智慧城市项目要做成功并不容易。智慧城市项目难在如何让智慧城市的“智慧”对用户有用;用户用起来之后,能不能延续下去,继而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手机里有上百个应用,只有不超过5个应用成为习惯的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也是如此。如果智慧城市项目的功能不能为广大消费者所使用,不能为广大城市管理者所使用,这个功能就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