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还存在争议,但作为飞在空中的眼睛,正逐渐被C端、B端用户接受。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玩家,这个领域还不断涌现新玩家。单在Angel List里,国外无人机相关的初创公司就已经超过了330家。
细数国内外的玩家,模式比较固定,基本已经覆盖了短期可见的所有赛道:硬件生产、软件支持、行业应用、服务提供等。如果民用无人机真的能够普及,这个还有哪些细分方向可以尝试,还能够延伸出哪些不同的应用?
不妨来看看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还有哪些有新意的创业方向。
无人机赛事IP打造
典型案例:Drone Racing League
多旋翼领域的早期玩家多来自航模圈,对竞赛并不陌生。这种赛事影响力是否可以拓展到普通大众中。今年年初刚刚拿到560万美元A轮融资的Drone Racing League(下文简称DRL)就在尝试这个方向。
DRL在组织无人机障碍竞速赛,采用类似F1的积分排位制,目前每赛季6场比赛,积分最高的人将会获得全球最佳飞手。飞手头戴FPV头显操控无人机,观众则通过FPV头显观看比赛。不同于F1,比赛使用的无人机都由官方统一提供,规格统一,最高时速可以达到80MPH每小时,官方统一负责维修。公司的收益将主要来自于门票销售、赞助等。今年2月22日已经举办了第一场比赛。
DRL的CEO Nick Horbacezewski此前是国际障碍大赛Tough Mudder的首席营收官。今年一月,公司获得一笔56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中有NFL联赛迈阿密海豚队的老板Stephen Ross。
当然,这个领域已经有其他玩家,包括美国国家无人机锦标赛(U.S.National Drone Racing Championships,简称NDRC)、Gamesof Drones等。去年NDRC为期两天的大赛吸引了120名参赛者,奖金也达到了2.5万美元。此前,Medium上还有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为什么无人机竞赛会普及。
无人机租赁业务
典型案例:Drone Base
这是大疆和Accel合作的无人机基金Sky Fund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可以理解为无人机领域Airbnb——uvabnb,帮助企业和个人随时随地租用无人机航拍。用户在网上选择相应的服务套餐,填写拍摄地址,提交需求,Drone Base就会找到拍摄需求附近的适合的无人机,帮用户完成拍摄任务。
Drone Base去年4月成立,主要聚焦房地产行业,创始人表示未来拓展矿业业务。与Airbnb类似,撮合交易需要同事聚集供需两端的资源,启动也会相对困难。此外,做行业拍摄、测绘领域还有很多“传统玩家”,比如Skycatch等,但后者扩张需要受到设备、人力的制约。如果无人机应用普及,需求增加,Drone Base更具后发潜力。
这个领域的玩家还有36氪此前报道过的Droners,它提供了一个让用户与飞手直接沟通的平台,用户只需提出拍摄需求、预算与时间地点,专业的飞手也可以自由选择想服务的对象。拍摄费用也可以由双方协商而定,可以按小时、按项目付费,并且在完成一周后才由Droners交付。
Drone Base的租赁模式目前接近B2C,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C2C模式,比如根据地理位置,通过特定应用,调用个人用户的无人机摄像头,进行拍摄,免费或者付费。这就需要大量拥有无人机设备的用户支持,很可能拥有应用的无人机厂商更具优势。
飞手招聘平台
典型案例:Aviator.io
随着无人机在行业广泛应用,飞手会成为稀缺资源。Aviator面向的就是这个需求,这是一个中介平台,帮助客户和官方认证过的专业飞手联系。客户可以在官网注册帐号,并搜索特定区域的飞手,并订购其服务。
另一家Air-Vid的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不过,在具体的商业模式上则有所差别。如果说Aviator是采用的C2B2C模式,Air-Vid则更像是一个服务提供商,Air-Vid聚集大量的飞手提供给客户,客户公布其任务需求后,官方筛选并提供飞手。
长期来看,飞手招聘平台很可能还会切入飞手培训业务。后者的领域中也已经聚集不少玩家,以美国为例,包括有一定FAA背景的DARTdrones、Drone University USA、Unmanned Vehicle University,以及民间机构Aeri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Drone U、XPro Heli、Unmanned Experts、Quest UAV、National Drone Schools。在欧洲有Hex Cam、RUSTA等。在国内,除了官方认证的飞手培训机构(类似驾校),无人机世界等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这个领域还存疑的地方在于,最终的市场到底是一两家培训机构独大,切入下游的招聘业务;还是招聘平台先发展起来,再反向导流培训机构甚至自己做培训。
Aviator.io
3D地图服务
典型玩家:Hivem apper
无人机高度依赖于导航,如果无人机能够普及,能否出现Google Maps、高德这样的平台级应用。Hivemapper就是一家为无人机提供3D地图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的旗舰应用相当于一款为飞行定制的3D地图,可以告诉操作员无人机视野里的人工或自然构造的详细信息,对路径中障碍物做预警,以及禁飞区等信息。
去年年底,这家公司获得一轮价值290万美元的种子融资,由Spark Capital领投,当时在互动地图里收录了2000万幢建筑的数据,1000万幢建筑的高度,约1500个兴趣热点和全美数万个禁飞区信息。不过Hivem apper希望未来能成为“无人机版Waze”,通过鼓励用户上传地理信息和建筑物信息,由用户众包完成80%左右的数据量。
不过有疑问的是,这个功能是否也可以由原有的导航应用通过增加新功能点来实现。如果后者愿意并能够实现的话,小公司的生存会更困难。但是,如果未来的空中挤满了无人机,那么为无人机提供避免拥堵的飞行路线,是否会是一个好的生意?
Hivem apper
反无人机解决方案
典型案例:Skysafe
伴随着民用小型无人机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问题、隐私问题。比如,近期世界第一起有记录的无人机和民航机相撞事件,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此前,无人机拍摄户外不雅视频,使人们再度关注无人机带来的隐私风险。
近期,激进的Skysafe,获得了来自A16Z的300万美元融资,他们要拦截、捕获“非法”无人机。SkySafe会通过无线电波来识别未经授权的非法无人机,追溯其运营商,并远程控制这些无人机,把它们驱逐到安全区域。必要时,也会直接摧毁这些无人机。
至于具体的技术实现手段,Skysafe并没有做太多说明,只是展示了一段摧毁无人机的演示视频.SkySafe的创始人Grant Jordan此前曾在美国空军工作,很可能那时就对无序的非法无人机威胁空域安全深有感触,也可能在当时就积攒了相关的技术。除了技术问题,对于SkySafe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推广这项技术。目前来看,这是一个与绝大多数无人机厂商为敌的激进项目,不拉到有分量的合作伙伴或者背书方,很难得到大厂的主动支持。
这个领域也已经有几个玩家,比如在Indiegogo上众筹的Drone Shield,专门监测附近无人机;Battelle公司发明了Drone Defender电子枪,可以用于迫降无人机。艺术家亚当·哈维在2013年推出了一套“无人机隐身衣”Stealth Wear,旨在防止无人机带来的有意或者无意的监控。此外,美国FAA也在测试侦测机场附近无人机的技术。
不过,据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2016-2036年对航空航天行业的预测来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我们头顶上无人机的数量会是现在的3倍。FAA预估到2020年,美国的消费者无人机和商业无人机会从250万架增加到700万架。到那时,肯定需要相关的法律手段或者技术手段来保证300米以下空域的秩序与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真正存在的大市场。
Skysafe
无人机保险
相比于反无人机的解决方案,我个人更看好无人机相关的保险。既然无人机已经对保险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保险公司是否可以针对无人机推出专门的保险呢?未来的无人机会像现在的汽车一样,会有一套完整的保险体系,涉及到无人机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机器相撞、机器伤人等,甚至还可能包括无人机被盗。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在做一些初级的尝试,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无人机坠落、损毁,少数会涉及到高端、行业无人机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国外方面最知名的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宣布为无人机推出新的保险产品,在无人机意外坠毁,或者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时候,做出理赔,保障无人机操作者免遭相应的财务损失。不过,这个产品还只针对售价高达数千美元的专业无人机。2015年时,国外大部分保险公司对无人机造成的原有保险损失还很反感。
在国内,无人机保险的尝试主体更为丰富:2014年6月,中华财险无锡中支公司与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为该公司的无人植保飞机提供保险,成为全国首例无人飞机投保业务;2015年6月,UFLYING无人机联盟联合两家保险公司,推出了国内首个“无人机综合作业保障方案”,围绕机身、三者、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障措施;2015年9月,大疆联合众安保险,推出了针对“悟Inspire1”型号无人机的售后服务计划——DJI Care;2015年9月,平安产险首次推出无人机责任保险,分“跟机”与“跟人”两个投保选项,基本覆盖了七公斤以下的所有机型。
无人机的保险能否发展成为下一个汽车保险,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无人机的推广、普及。作为商业行为的主体,保险公司推出相应的险种肯定还会出于利益上的考量,保证有利可图。再加上各国针对无人机的政策、法律都不完备,推出针对无人机的保险短期内肯定是难上加难。不过,如果与各种无人机厂商、无人机数据管理平台、反无人机解决方案等合作,是否会降低其推广、普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