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照明企业在实现工业4.0过程中要避开的10个误区

   日期:2016-03-09     来源:中国测控网    
核心提示:来自德国制造的光环和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已将工业4.0化为业内人士的的一种心理框架:对全新技术升级的迷恋与渴望。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局,或许也是一种罪,即使罪抑或并不是工业4.0本身。然而它既然如此广泛地成为我们的心理因素,各种警惕的板子,就不得不打在它的头上。

来自德国制造的光环和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已将工业4.0化为业内人士的的一种心理框架:对全新技术升级的迷恋与渴望。

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局,或许也是一种罪,即使罪抑或并不是工业4.0本身。然而它既然如此广泛地成为我们的心理因素,各种警惕的板子,就不得不打在它的头上。

1、颠倒甲方与乙方关系

德国供应商一时间应该被好奇而好问的中国制造业,整地摸不着自己的头脑。

中国买家恨不得前去争抢德国供应商的口袋,翻看各种工业4.0的解决方案。一边翻找,一边心甘情愿地供奉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而德国人只要一开口说点工业4.0那点事,我们的舆论立刻会众口一声地说,“原汁原味的工业4.0”。德国人也没有完全搞明白的事情,到我们国家来布道,我们本来大可以交流的心态学习。德国工程院院士孔翰宁,被称之为工业4.0教父。且不说工业4.0的理论有多重来源,更重要的是,他做为SAP的高官曾经在SAP任职二十年。他的背后,一直都有SAP的身影。就这样,一个披着带有鲜明供应商印记的大袍子布道者,为什么要称之为“教父”?

在炙手可热的大背景下,工业4.0将甲方与乙方的关系,颠覆成了师徒关系。供应商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精神导师。

去年10月份德国巴符州政府的一百多人企业代表团到中国北京等地巡回推广。巴符州是德国制造业的1/3,制造能力很强。但在陈述工业4.0理念时,一时也是蹩脚无边。一个传感器公司在20页左右的PPT中,头几页都是对工业4.0的解读——不乏无知的认识。这是德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失态。直到后面纯技术环节,这位演讲者总算回归了他的技术理性。

德国的制造很好,但不代表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来告诉我们怎么做工业4.0。这是一个对他们同样生疏的工业升级。

更可气的是,还有一些意大利供应商也跟着浑水摸鱼,带着几个早已存在的全自动包装机、注塑机等,也跑到中国来兜售工业4.0的解决方案。

德国工业、德国制造精神都是我们的导师。但我们因工业4.0而将供应商供奉为救星,花冤钱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2、工业4.0以一种无所不包的大篮子主义,干扰了专业分工

工业4.0成为一面万能的红十字会旗帜,所有的人都可以膜拜它的济世意义。然而这一次,它呼唤了无数心志不同的业者,聚集在大旗之下,各说各话。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从来没有受到这么重视。结果投资人来了,媒体人来了,专家来了,外国供应商来了,还有可怕的工业4.0成功的案例也来了。

这严重地干扰了扰乱了专业的严谨和分工秩序,混淆了各自需要深耕的疆土。大家都在极力地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显得宽大,以便能罩得住用户的期望。实际上我们能理解的事情,一定只是一小块。现在需要推崇专业分工,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大多数企业现在没有解决专业精细的分工要求。

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专业线,做点小事情,做好小事情,中国的制造业就可以变得更好。

现在中国工业一家亲,全部都是工业4.0之友。它成为一种可以自由进入陌生国家的护照,似乎拥有它,就使得我们拥有了跳出边界的能力。

3、工业4.0的热浪汹涌,工匠精神更加遥不可及

工业4.0需冷静吹掉喧嚣 勿忘根基

一直有人在呼喊“工匠精神”,好像中国的工业搞不好,就是因为我们的工程师缺乏工匠精神。

这是一个浅薄而自私的口号。它把责任推给了别人,推给了一线工程师,而忽略了这是整个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工匠精神是工业之花,它必须生活在温良肥沃的土壤里。匠艺活动是一种缓慢的积累,因而本身也是特别的脆弱。因为匠艺活动就是以缓慢的学习和长久的习惯为基础。

而在最近几十年,现在到处都是能挣快钱的时代,这绝不是产生工匠精神的土壤。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的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而工业4.0似乎展示了可以点石成金的魔法。似乎只要朝拜全球数字化工厂,只要用全新的自动化设备,一切都迎刃而解。遭此下去,工匠精神,将再次不受待见。舶来的机器与设备,将继续摧残着中国不成气候的工匠精神——如果说还有的话。

 
标签: 照明 工业4.0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