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PM2.5监测点位布设的主要原则

   日期:2013-05-17    

为了确保PM2.5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必须根据PM2.5监测目的、点位功能和点位的空间尺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设PM2.5监测点位。

一、监测目的

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首先要明确监测的目的。监测目的不同,对点位的选址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包括点位数量要求和点位的地理空间分布等。在城市范围内,根据实际监测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目的可分为不同方面。包括:反映评价范围最高污染浓度值、反映不同功能区的代表浓度和达标情况、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长期变化趋势、反映主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反映所在地区的背景空气质量状况等。

二、监测点位的功能分类

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污染监控点用于监控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代表尺度约为半径几百米范围,常常是污染物高浓度地区。

空气质量评价点用于评价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其空间代表尺度为半径500米到4公里范围,反映了这一空间范围内污染物的整体水平。

空气质量对照点用于监测不受当地城市污染影响的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状况,代表尺度为半径几十公里范围。

空气质量背景点用于监测国家或大区域范围的空气质量背景水平,其代表尺度为半径几十公里以上范围。

这里所说的点位代表性是指点位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污染物浓度与这一点位的监测浓度近似或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每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在满足其主要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可尽量兼顾其他功能。但有些监测目标是不能兼顾的,如同时反映城市建成区和城市背景区域的空气质量。

因此,一个完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应涵盖各类功能的监测点位。既能够客观评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平均水平和长期变化趋势,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源和敏感地区进行监控,还兼顾到背景地区的监测。缺少某一类监测点位必然带来一定的监测盲区。例如仅布设了污染监控点时,公众必然会关心居住社区、办公场所的空气质量如何。在居住社区布设监测点位后,公众还可能会关心公园、郊区、农村等其他地区的空气质量如何。

三、监测点位的筛选与优化

理想情况下,监测点位的数量越多、空间覆盖面越大越好。但监测体系的完善程度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形势和环境管理水平相协调,并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紧密结合。因而监测网络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更新的过程。由于监测点位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在实际中监测点位不可能遍布城市各个街区。而是通过有限的监测点位来最大程度地说清空气质量状况,达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优化布设监测点位,使监测网络覆盖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空间范围,掌握污染物的高低分布情况。

根据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空气质量形势,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以空气质量评价点为主。其目的是掌握城市整体空气质量,了解城市建成区内人口密集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长期变化趋势。

优先布设空气质量评价点的原因是:

(1)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空间代表尺度大,有限的监测点位可达到更大的人口和空间覆盖程度,反映人群受到的平均暴露水平。我国很多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需要更密集的评价点位才能覆盖全市。

(2)空气质量评价点适宜于空气质量长期变化趋势的评价,有利于客观反映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污染监控点主要受到局地排放源的影响,排放源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较大波动,难以真实判断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而且污染源周围常常是特征污染物浓度较高,不能反映其他场所的一般浓度水平。

(3)按同一规则设置的空气质量评价点位保证了不同城市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针对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的严峻形势,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后,已有评价点位的评价结果将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城市空气质量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能够为污染减排和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而路边交通站、污染监控站等点位的针对性较强、功能单一、代表尺度小,难以作为衡量综合环境管理措施是否有效、效果有多大的准确依据。

基于以上考虑,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质量形势下,我国多数监测点位均作为评价点而布设,污染监控点的布设数量较少。

但是,路边交通站、污染监控站却是了解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补充。这类监测点位的布设相对灵活,虽然代表的空间尺度较小、可比性差,但往往代表了最高浓度水平,可以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好的健康指引。因此,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随着监测投入的增加,地方监测网络中应增加对交通主干道、污染源周围的空气质量监控,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和健康指引。

四、国外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时间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建立了相对成熟、与自身空气污染特征相适应的监测网络。

例如,美国将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类型分为6类:区域内污染物最大浓度点位、高人口密度区典型浓度监测点位、污染源监控点、背景浓度点、污染物输送监控点、生态影响监控点位等。

每类点位对应着合理的空间代表尺度和相应的选址要求。以PM2.5为例,美国环保局要求每个大都市根据人口数量和污染程度设置不少于一定数量的PM2.5监测点位。例如100万人以上且PM2.5接近或超过标准限值的城市至少设置3个PM2.5监测点位。PM2.5监测点位应尽量代表居住社区的空气质量,多数点位的代表尺度应为半径几公里范围。当监测PM2.5的区域传输时,点位的代表尺度应在半径几十公里以上,个别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代表尺度为半径几百米的点位。不同代表尺度的PM2.5监测点位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包括采样口与交通道路之间的间隔、采样口与墙壁和护栏的间隔等。

欧洲在确定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也采用类似的设置方案。对于城市化区域,基本上按居住区的人口数量确定点位数量,一般25万人口设置1~2个点。根据点位空间代表性不同,对监测点位周围环境也提出了与美国类似的要求,即评价点位应避开局地排放源,代表所在位置附近各类排放源综合影响后的整体水平。

 
标签: PM2.5监测 PM2.5
  
  
  
  
 
更多>同类技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可能喜欢